【歷史上的今天——0807《潮流》遭到查扣】

【歷史上的今天——《潮流》遭到查扣】

1970年代的台灣,隨著中華民國先後歷經了退出聯合國,以及與美國正式斷交等事件,作為「正統中國」的代表性在國際之間岌岌可危,而在國內,則要面對來自民間、逐漸無法壓制的質疑聲浪與逐漸形成的本土意識。

另一方面,從1977年的中壢事件,到1979年01月21日的橋頭事件,隨著黨外運動如嚴冬過後的新芽,開始在台灣社會蓬勃發展了起來,國民黨政府開始用更偏激專橫的手段,對這些異議之聲進行壓制。

而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一份地下報紙卻試圖在這樣嚴峻的時代背景下,突破報禁對言論封鎖的困境——那就是《 潮流》報。

「最原始的報紙,反映最純真的民意!」

【歷史上的今天——0806盧修一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盧修一逝世】

「心中無我,才有大我。」

盧修一(Lô͘ Siu-it),1941年05月20日出生於台北縣三芝鄉(今新北市三芝區),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在艱困的環境中獨自撫養他長大,而他自己在求學的過程中,也時常需要半工半讀,減輕母親的負擔。

從國立政治大學畢業之後,盧修一於1968年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深造,隨後又轉學至巴黎大學攻讀政治。
在歐洲留學的經驗,使得盧修一有機會認識過去在黨國體制內無法接觸到的民主思維,對於國民黨在台灣刻意塑造的主流思想,也逐漸產生了批判的立場。

1980年,盧修一以「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並以此獲得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的學位,然而,這也為他後來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埋下了導火線。

【歷史上的今天——0804鍾理和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鍾理和逝世】

鍾理和(Chûng Lî-fò),1915年12月15日出生於阿緱廳大路關庄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

鍾理和出生於家境相當富裕,他的祖先不僅是當時新大路關的開闢者之一,其父親鍾鎮榮也是當地有名的地主與企業家。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鍾鎮榮由於對殖民統治感到不滿,遂將姓名改為「鍾蕃薯」。

鍾蕃薯娶了數名妻子,其中鍾理和與同父異母的弟弟鍾和鳴,兩人後來一同進入鹽埔公學校就讀,並利用放假期間,於私塾學習漢文。從鹽埔公學校畢業之後,鍾和鳴進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學繼續升學,然而鍾理和因為體檢不合格,沒辦法報考,遂轉而就讀長治公學校高等科,並且繼續接受私塾的漢文教育。這段期間,他受到私塾老師光達興的影響,開始嘗試寫作。

【歷史上的今天——0730李登輝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李登輝逝世】

今天是前總統李登輝(Lí Teng-hui)先生逝世三週年的日子。

1988年,蔣經國逝世之後,李登輝也於總統府宣誓繼任第七屆中華民國總統。這樣的安排固然讓國民黨內部充斥著許多不滿與質疑的聲音,甚至由過去的保守勢力與以李登輝為首的派系,展開權力爭奪的角力,最終演變成1990年02月,雙方人馬以第八屆總統提名針鋒相對的「二月政爭」。

在黨內受到保守勢力的排擠,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如履薄冰,另一方面,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台灣社會對於民主改革的期望也日益迫切了起來,面對國民黨保守派的冥頑不靈甚至是低劣的反撲手段,台灣人民自然也逐漸失去了耐心。

1990年03月16日,數名台灣大學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拉起布條,抗議改革的延宕拖沓,為野百合學運開了序幕。

【歷史上的今天——0724丁窈窕、施水環受難】

丁窈窕、施水環學生時期留影

***

【歷史上的今天——丁窈窕、施水環受難】

「媽々您不要煩惱,我們期待辦事清明的法官,給無辜的我們澄清這次遭遇的災難,我們是善良的老百姓,我們的一輩子是不敢做違背政府的法令的事。」——施水環.第二封獄中家書

【歷史上的今天——0721鄧雨賢誕生日】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歷史上的今天——0721鄧雨賢誕生日】

你知道所謂的「四月望雨」,代表的是什麼嗎?它們分別是四首台灣經典流行歌——〈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和〈雨夜花〉。

在2017年發布的台灣國產遊戲《返校》裡面,這四首歌曾經被運用作為遊戲關卡的設計,以及劇情鋪陳暗示的關鍵元素,在遊戲推出之後,也讓這四首歌重新被大量的年輕世代聆聽、討論,優美又容易記憶的旋律,更讓它們再度傳唱於社群網路上。

今天,也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的作曲者——鄧雨賢(Then Yí-hièn)。

【歷史上的今天——0720林宗義逝世日】

【歷史上的今天——0720林宗義逝世日】

林宗義(Lîm Chong-gī)教授出生於1920年09月19日,台南人。他的父親就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先生,林宗義自幼接受父親細心的栽培與教導,並在193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醫科。

當時,林宗義對精神醫學很感興趣,但在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尚且十分有限,且又充滿偏見,而對比搶手的內科、外科,精神醫學的研究則屬於相當冷門的領域。

可是林茂生對於兒子的志向卻十分鼓勵,他曾經以王陽明的詩句「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來告訴林宗義,即便選擇了艱辛寂寞的路途,遭受偏見、冷眼,但仍然要勇敢追求理想,以自己的志業來幫助他人。

【歷史上的今天——0715解嚴紀念日】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歷史上的今天——解嚴紀念日】

1987年07月15日,時任總統的蔣經國,在美國的施壓以及台灣局勢變化的雙重壓力下,宣佈解嚴。

過去,中華民國在台灣,一共發布過兩次戒嚴令。

第一次戒嚴,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陸續對台北市、基隆市以及台中市等地區宣布戒嚴,直到同年05月16日,由新成立的台灣省政府宣佈解嚴。

第二次戒嚴,是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於1949年05月19日頒布,並於隔天開始正式實施。此次的戒嚴一實施下去,就歷經了漫長的三十八年,其時間長度目前僅次於埃及的軍事戒嚴。

【歷史上的今天——0714廣電法針對「方言」之設限解除】

【歷史上的今天——廣電法針對「方言」之設限解除】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並於1946年04月02日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所謂的「國語」——常被通稱為「北京話」的華語,一方面力圖「增強國家民族意識」,立即性地禁絕當時剛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對日語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也對台灣人本來在使用的母語,進行更全面且更長久的打壓。

【歷史上的今天——0710《民俗台灣》創刊日】

《民俗台灣》創刊號封面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歷史上的今天——0710《民俗台灣》創刊日】

 

1941年07月10日,刊物《民俗台灣》發行創刊號,此後一直到1945年01月,因為二戰戰況趨向白熱化而不得不停刊,前後總共發行了43期。

說到《民俗台灣》的誕生,那是在皇民化運動與國語(日語)運動大力推行的日治時代晚期,當台灣人舊有的生活習慣逐漸離自己遠去,卻有一群日籍人士主導發起這樣一份探討台灣風土民俗的刊物,而連帶地也讓當時許多台籍知識份子,也開始對於自身的傳統文化產生關注,進而積極地投入參與。

頁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