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730李登輝逝世】

2023年7 月27日

【歷史上的今天——李登輝逝世】

今天是前總統李登輝(Lí Teng-hui)先生逝世三週年的日子。

1988年,蔣經國逝世之後,李登輝也於總統府宣誓繼任第七屆中華民國總統。這樣的安排固然讓國民黨內部充斥著許多不滿與質疑的聲音,甚至由過去的保守勢力與以李登輝為首的派系,展開權力爭奪的角力,最終演變成1990年02月,雙方人馬以第八屆總統提名針鋒相對的「二月政爭」。

在黨內受到保守勢力的排擠,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如履薄冰,另一方面,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台灣社會對於民主改革的期望也日益迫切了起來,面對國民黨保守派的冥頑不靈甚至是低劣的反撲手段,台灣人民自然也逐漸失去了耐心。

1990年03月16日,數名台灣大學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拉起布條,抗議改革的延宕拖沓,為野百合學運開了序幕。

作為一股由下而上督促政府推動改革的力量,野百合學運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李登輝則是懂得「借力使力」的那個人,當時甫當選第八屆總統的他,很快就與帶領運動的學生代表會面,並且達成加速改革進程的共識。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認為,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促成了台灣民主改革的過程中,幾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包含了1992年萬年國會的終結,1994年直轄市市長的直接選舉,1996年正副總統的直接選舉。這三個階段的改革,代表著的就是在1991年,李登輝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終止之後,一連串對於台灣民主改革的加速深化。

而這樣的改革過程,在李登輝的主導之下,不是透過武裝革命或者軍事政變,而是以修憲和國會改革,在體制內歷經漫長的時間,於無數紛擾、爭端、妥協與抗衡之下,不屈不撓地持續推動,最終當台灣人民得以直接選舉國家元首,並在2000年促成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許多人也因而認為這場「寧靜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台灣啊,欲交予恁囉!」這是2012年總統大選,李登輝在蔡英文於新北市選前之夜向台灣人殷殷的叮囑。那時候的他,已經是九十歲高齡的老先生,剛完成手術不久,卻還是堅持站在台上發表演說。

過去,他曾憑藉著務實的態度,與充滿遠見的謀略,在體制內完成了民主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當然,李登輝的作為並非百分之百完美,而台灣社會對他的評價也相當兩極,然而,無論是「民主先生」,還是「黑金教父」,被針對性地稱作「岩里政男」,或者被指為「投機政客」,李登輝確實留給了台灣人相當寶貴的政治遺產,奠定了台灣民主的基石,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自身的力量去企及更高、更遠的所在。

***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