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807《潮流》遭到查扣】

2023年8 月03日

【歷史上的今天——《潮流》遭到查扣】

1970年代的台灣,隨著中華民國先後歷經了退出聯合國,以及與美國正式斷交等事件,作為「正統中國」的代表性在國際之間岌岌可危,而在國內,則要面對來自民間、逐漸無法壓制的質疑聲浪與逐漸形成的本土意識。

另一方面,從1977年的中壢事件,到1979年01月21日的橋頭事件,隨著黨外運動如嚴冬過後的新芽,開始在台灣社會蓬勃發展了起來,國民黨政府開始用更偏激專橫的手段,對這些異議之聲進行壓制。

而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一份地下報紙卻試圖在這樣嚴峻的時代背景下,突破報禁對言論封鎖的困境——那就是《 潮流》報。

「最原始的報紙,反映最純真的民意!」

乍看《潮流》,是一份小型手抄的油印報紙,從1979年04月27日發行第1期。《潮流》最一開始是由吳哲朗 先生和陳婉真女士合作進行採訪、編輯以及發行的工作,而後來,在台中開設醫事檢驗院、擔任黨外活動攝影師的陳博文先生,也協助投入《潮流》的編製工作。

原先,吳哲朗是《台灣日報》的主管,由於被國防部強行介入收購,控制報導內容,因而離開;而陳婉真原先是在《中國時報》的記者,主要負責的工作內容是台灣省議會的新聞,因為看遍了政治的陰暗面,以及對業界感到失望,進而辭職。

吳哲朗就曾經表示,發行《潮流》的目的,也是在向報禁、以及配合政府當局發表不實輿論的報導進行反抗,選擇以地下報紙的形式來出版,也巧妙地迴避掉當時的審查機制。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台灣省議會 有著高度的政治關注度,他們因此決定將省議會作為報導的重心,報找省議會的真相,打破主流媒體對於黨外消息的封鎖。

《潮流》的出版當然造成了轟動,而沒辦法被黨國體制控管拘束的地下報,讓政府當局儘管恨得急欲除之而後快,卻一時之間也沒有辦法立刻採取行動來對付。

然而,到了1979年05月開始,一連串針對《潮流》的圍剿行動,也逐漸展開。

1979年06月15日,當黨外的省議員在省議會進行總質詢時,發生了軍隊進入省議會演習的事件,這起事件後來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中,均指責黨外省議員不應該懷疑國軍之意圖,並主張他們反對國軍演習,而《潮流》為了呈現事件的真相,便在07月期間,將黨外省議員如林義雄、張俊宏等人與林洋港的總質詢對話整理成小冊出版,與主流媒體的輿論進行反擊。

而《潮流》此次的舉動,終於徹底激怒了政府當局,1979年08月07日,《潮流》遭到警備總部的抄收,而陳博文以及印刷廠老闆楊裕榮也遭到逮捕。

吳哲朗躲過了追緝。而陳婉真則是在一個多月前,帶著《潮流》第41期離開台灣,將報刊內容印發給海外的台灣人社群,當她聞訊得知《潮流》終究無法逃離遭受查扣、夥伴被逮捕的命運,便在美國紐約的北美事務協調會絕食抗議,長達十二天。

此次的查扣事件,也在海外的台灣人社群引起一片譁然,至於被逮捕的陳博文和楊裕榮兩人,後來則是在黨外人士的協調之下,以兩萬元交保,於08月23日被釋放。根據陳婉真的說法,這也是戒嚴期間第一次抗議成功,救出同伴的經驗。

《潮流》雖然遭到查扣,而緊接而來的,就是12月美麗島事件的大逮捕,當人民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專制政權一定會感到恐懼,轉而用更激烈的手段來壓制,但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即便付出了龐大的代價——淚水、鮮血、自由之身,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與心愛的家人——1980年代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黨外雜誌,卻是「禁不怕、罵不停」,在不斷被查扣的情況下,以各種方式頑強不屈地向台灣社會傳遞民主改革的信息,帶來難以阻擋的言論自由的浪潮。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