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714廣電法針對「方言」之設限解除】

2023年7 月11日

【歷史上的今天——廣電法針對「方言」之設限解除】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並於1946年04月02日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所謂的「國語」——常被通稱為「北京話」的華語,一方面力圖「增強國家民族意識」,立即性地禁絕當時剛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對日語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也對台灣人本來在使用的母語,進行更全面且更長久的打壓。

1956年,為了使國語的推動更加普遍,台灣省教育廳於是規定,各機關學校以及公共場所內一律只能使用國語,並禁止使用被政府當局視作「方言」的母語,斗大的標語「我要說國語不說方言」的宣導牌,被掛在學校教室外,許多教育單位甚至鼓勵學生互相監視,一旦抓到說母語的孩子,則祭出罰錢、罰寫等懲處,甚至是掛上狗牌,當眾羞辱。

然而當時在台灣的基層社會裡,台語的使用依然相當普及,包含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台語的客群依然不小。
隨著電視開始在台灣社會普及,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台為了競爭廣告主與收視率,更從原本僅一家台視播放華語節目的情形,改變為讓台語節目也開始在電視上播送,諸如布袋戲、歌仔戲、連續劇等,獲得了頗高的收視率——但這也嚴重妨礙到政府當局對於國語運動的推行。

1972年,教育部文化局開始針對電視台播送的台語節目祭出規定,限制電視台每天播出的台語節目時間,而國民黨內部也提出審查台語節目劇本的要求,並且屢屢刁難,不予通過。

1973年,自教育部接手廣播、電視、電影業務的行政院新聞局,更開始制定《廣播電視法》,並於1976年實施,其中《廣電法》20條,即針對國內的廣播節目,明文規定「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另外有關於電台頻道、電視節目中國語的使用比例,也有明確的規範。

1980年,時任行政院新聞局長的宋楚瑜,更曾經明確指示,雖然《廣電法》20條的規範未能立刻嚴格執行,但各電台仍「惟自將注意此一規定,以期逐漸朝向此一長遠目標努力進行。今後各電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政府當局利用公權力對母語的扼殺,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廣電法》對母語的限制開始受到質疑與抗議,例如1988年12月28日,由黨外人士所發起的還我客家話運動(還我母語運動)等。
而《廣電法》20條之內容,也在1993年07月14日於立法院表決通過之後廢除,各家電視台、廣播頻道自此可以自行決定播送語言的使用比例。

然而,法條更改了,社會大眾的慣性思維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刻改變的。

推動「國語」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對母語的排擠,而長期國語運動的推行,也產生了許多潛移默化的影響。

過去,許多家長會以自家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華語而感到驕傲,對於只會說母語的人則大為輕視;荒謬的懲處制度,進而也讓人產生「說母語會被處罰,因此是錯誤的、羞恥的」的扭曲認知,因此對說母語產生自卑感。

雖然《廣電法》不再對母語播送進行限制了,可是在大眾傳播的內容裡,依然反映著對母語的歧視——說台語的人多半是反派或是等待被救助者,而曾經為了適應新政權設下的新環境,而努力練就的「台灣國語」,分明是時代的悲哀,到了許多人口中,卻成為笑料的來源。

即便是解嚴之後出生的孩子,在此種環境的影響下,依然有一大部分的人認為說母語是「落伍的、俗氣的」,進而抗拒學習母語,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黃金階段,到後來要回頭補課時,已經相當困難。

甚至,當人們依舊不願放棄,試圖保存母語,進一步想要以文字的形式做更加系統化的整理時,還要忍受各種基於無知而生的冷嘲熱諷。

《廣電法》20條的廢除,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止損,但遺憾的是,中華民國政府長期以來對母語加諸的傷害,恐怕早已經難以彌補。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