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715解嚴紀念日】

2023年7 月11日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歷史上的今天——解嚴紀念日】

1987年07月15日,時任總統的蔣經國,在美國的施壓以及台灣局勢變化的雙重壓力下,宣佈解嚴。

過去,中華民國在台灣,一共發布過兩次戒嚴令。

第一次戒嚴,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陸續對台北市、基隆市以及台中市等地區宣布戒嚴,直到同年05月16日,由新成立的台灣省政府宣佈解嚴。

第二次戒嚴,是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於1949年05月19日頒布,並於隔天開始正式實施。此次的戒嚴一實施下去,就歷經了漫長的三十八年,其時間長度目前僅次於埃及的軍事戒嚴。

當今民主程度在國際之間備受肯定的我們,卻曾經擁有過這樣漫長的戒嚴時間,還一度把它視作一種常態,如今想來,也真是不可思議。

直到現在,仍然有一種說法是,台灣社會的解嚴是「蔣經國的功勞」,他是「自願」下放權力,追求民主化,甚至還有人聲稱:「台灣能從威權走向民主,這是蔣經國做到的轉型正義。」

然而就如前面所提到的,蔣經國之所以宣布解嚴,根本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以及一群在島內、海外前仆後繼,用青春、生命、血淚爭取到民主改革的人,所換來的成果。

台語有一句諺語,叫「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Tsia̍h kué-tsí pài tshiū-thâu; tsia̍h bí-pn̄g pài tshân-thâu.)」,但如果吃著美味的果子,卻拜錯了樹頭,豈不是成了個冤大頭嗎?

事實上,當中華民國的「正統中國地位」,在1970年代陸續於國際間失勢之際,國民黨政府為了要對內鞏固勢力,不惜以相當血腥殘忍的手段,對台灣的民主人士展開鎮壓,甚至是暗殺,諸如我們所知道的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 與江南案,都是陸續發生於這段時期。

這樣說起來,蔣經國就跟他的父親一樣,以國家安全作為鞏固權力私慾的藉口,主導著戒嚴時期的國家體制,對權力的下放則是迫於外在壓力的無奈,又為了讓這個一來已經丟失掉中國領土、接著又即將要被台灣的本土意識掐滅的政黨,能夠苟延殘喘地延續他們的政治生命,而不得不妥協的手段;而在他所統攝的黨國體制內發生的諸多政治案件,更是台灣實踐轉型正義上,非常巨大的阻礙之一。

更不用說,當時在解除戒嚴之後,國民黨政府依舊透過各種手段,試圖縮限人民的權益,包含在宣布解嚴的同時,立即配套施行的《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延續戒嚴體制中,對人民遷徙自由的限制,另一方面,在針對人民的集會、結社等自由,也有相當程度的限制。

這不僅顯示了蔣經國的政治改革並不徹底,也讓我們看見,解嚴雖然確實是台灣朝民主化、自由化發展的重要的一步,但仍然還只是「第一步」,在那之後,台灣的民主改革歷程,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在人民持續的監督、抗爭之下,才慢慢地走到今天這一步。

而未來,我們也將繼續大步向前邁進。

***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