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804鍾理和逝世】

2023年8 月03日

【歷史上的今天——鍾理和逝世】

鍾理和(Chûng Lî-fò),1915年12月15日出生於阿緱廳大路關庄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

鍾理和出生於家境相當富裕,他的祖先不僅是當時新大路關的開闢者之一,其父親鍾鎮榮也是當地有名的地主與企業家。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鍾鎮榮由於對殖民統治感到不滿,遂將姓名改為「鍾蕃薯」。

鍾蕃薯娶了數名妻子,其中鍾理和與同父異母的弟弟鍾和鳴,兩人後來一同進入鹽埔公學校就讀,並利用放假期間,於私塾學習漢文。從鹽埔公學校畢業之後,鍾和鳴進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學繼續升學,然而鍾理和因為體檢不合格,沒辦法報考,遂轉而就讀長治公學校高等科,並且繼續接受私塾的漢文教育。這段期間,他受到私塾老師光達興的影響,開始嘗試寫作。

1932年,鍾理和結束了私塾的學業,這時鍾蕃薯與其友人合資,買下了美濃尖山的土地,並前往開拓經營,後來鍾蕃薯更帶領家人遷往此處,鍾理和也就隨同前往,協助父親的事業。但事實上,比起性格務實的父親和兄長,鍾理和對於藝文類型的活動有著更濃厚的興趣,他曾經向家人要求前往日本學習繪畫,卻遭到否決。

當時,美濃尖山的農場僱請了大量的工人,而鍾理和也就在跟這些工人接觸的過程中,認識了前來做工的少女鍾台妹,但由於兩人姓氏相同的關係,在過去被認為是婚姻的禁忌,鍾理和和鍾台妹的戀情,也就受到極大的阻攔。

無論是求學、志願甚至是愛情都被家人否決的鍾理和,在1940年08月,帶著鍾台妹私奔離開了家鄉。他們一路輾轉來到當時滿洲國的奉天(今中國瀋陽),又在隔年帶著初生的長子鍾鐵民遷居至北平(今中國北京)。

居住在北平的期間,鍾理和一邊從事各種工作賺取家用,一邊持續寫作,並且接受友人的接濟,而這段旅居在中國的歲月,後來也在他的筆下成為《夾竹桃》這本小說合集,鍾理和以一名對中國「原鄉」懷抱熱血情感,到後來理想幻滅的台灣青年的視角,用尖銳直接的筆觸,描繪自身對於「原鄉」的矛盾情感。

這樣的矛盾情感的延續,也在他的作品《原鄉人》以及《白薯的悲哀》裡可以看到。鍾理和以「白薯」來比喻臺灣人,面對戰爭的結束,看似已經脫離殖民政權的統治,「回歸祖國」,所面對的卻是依然揮之不去的疏離,甚至是唾棄、輕視與排斥。

而相當特別的是,有別於描寫日治時期的台灣經驗的作家們,鍾理和則是作為在「異鄉」的台灣人,來描寫他所感受到的孤獨與艱困,而作為一個台灣人,這樣的經驗也就顯得更加複雜而糾結了。

1946年,鍾理和回到了台灣,面對的是戰後殘破的故鄉,以及不復往日繁榮的家園,父親鍾蕃薯也已在數年前去世。

他應聘至屏東縣內埔初中擔任代用國文教員,後來也曾在弟弟鍾和鳴(當時已改名為鍾浩東)的邀請下,前往擔任基隆中學的總務主任。但這段期間,他已經被診斷出確診肺炎,也因為疾病反覆地發作,不得不辭去工作,更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得不變賣土地,籌措醫藥費。

後來鍾理和動了胸腔手術,取走了六根肋骨,雖然病情得以穩定下來,身體卻變得過度虛弱而無法進行一般的勞動。

這段期間,在基隆中學擔任校長的鍾浩東,也因為其過去對國民黨的失望,轉而傾向左翼的政治立場遭受逮補,在馬場町被槍決。回到家鄉的鍾理和,在重新思考過寫作的方向之後,轉而而開始觀照社會基層的人情百態與地方風土,他繼續勤於筆耕,並四處投稿作品。

1955年,鍾理和將他所完成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投稿至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小說中的「笠山農場」,事實上正是以美濃尖山的農場作為藍本,所寫下的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作品。

隔年,《笠山農場》獲得國父誕辰紀念獎第二名,首獎從缺;但是同年年底,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停辦,導致《笠山農場》無法出版,鍾理和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要回原稿,在尋找其他出版機會時也不甚順利。

1957年,鍾理和加入了鍾肇政的《文友通訊》,開始與台籍的作家建立起連結,而在作家們的幫助以及林海音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的期間,他的作品比較頻繁地獲得了刊登的機會。

然而,1960年08月04日,鍾理和在修改小說《雨》的途中依然因為肺病復發,咳血身亡。

葉石濤曾評論鍾理和的小說:「一向不以社會性觀點來處理題材,倒用美學和人性來安排情節,使得他的小說細膩動人具有極高度的藝術成就。」

從過去自我認同的掙扎,到對鄉土的觀照,鍾理和將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苦悶與艱辛融入到他的文學裡,卻不再做憤怒的反擊,或者兀自沈浸在悲傷愁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反而是以樸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來譜出他對生命最深刻的表白。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