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國好民講座】習近平暴政與台灣危機—中國如何攻打台灣?

2023年8 月31日

371341419_319661373760009_2147872582635073604_n.jpg (2048×1365)

【習近平暴政與台灣危機——中國如何攻打台灣?】

主講:余杰/人權作家、政治評論家

與談:沈明室 /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持: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 中共攻台|可以參照的三場侵略戰爭

余杰認為中共侵台可能在習近平統治末期、習近平下台或死亡以及中共統治終結且民主轉型失敗時。

█ 中共建政後|四場對外戰爭

回望歷史,韓戰、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衝突及中越戰爭

可從中總結出六條規律,分別是:獨裁黨和獨裁者鞏固國內權力,轉移國內矛盾,完成個人集權,且對外輸出革命、將侵略戰爭都正當化為「自衛」,妖魔化受害者、採取「偷襲」戰術、漠視軍人的生命、對平民實施無差別殺戮、中國軍隊戰力不斷下降。

█ 對臺動武|武力封鎖、攻打外島及占領本島

「灰色地帶戰術」有可能被中共用來對付台灣,但反過來可能給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如果中共攻下金門則反倒加速台灣獨立,而台灣現在應該加強金門戰備與振興金門經濟。如果要佔領台灣本島則會面臨三大難題:濱海作戰、灘岸對決與城市巷戰

█ 台灣人當為台灣而戰

余杰呼籲:「不戰而降」不是正確選項,對中國示弱和讓步也換不來和平及中國的友善。台灣應該持續發展不對稱戰術,讓中國付出慘痛代價。最後,余杰也認為全民皆兵是唯一的選項,台灣如果不捍衛自己的自由,是無法得到外援的。

█台灣海峽內海化

與談人沈明室教授則補充道,近來透過中共軍演的模式,可以發覺中國正在實施實質包圍,企圖將台灣海峽內海化。而戰爭可能有多種樣態,不管是快速作戰或持久戰,是圍點打援或阻援打點,重點都是人民抵抗的意志。關於武統是否假議題的問題,教授則說中國做法一直都是和戰兩手,有時是政治外交的方式進行,有時是武力,透過政治滲透、軍事壓迫等多重方式進行。

371298947_319662793759867_2152313993208129378_n.jpg (2048×1365)

370867277_319662863759860_5021565947549824531_n.jpg (2048×1365)

371929074_319662907093189_5502666681981474890_n.jpg (2048×1365)

371846140_319662917093188_929047201358590920_n.jpg (2048×1365)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