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逸人紀念音樂會】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永遠可以有人年輕著

2023年7 月23日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永遠可以有人年輕著」

今天下午的 #鍾逸人紀念音樂會,我們重新認識了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前輩。雖然他在今年三月以高齡103歲離世,但會場上大家卻不斷懷念著他的活力:聲如洪鐘、健步如飛、愛開快車、永遠有新計劃、時刻關注時局、心心念念著台灣人要自己做主人。

上述鍾逸人前輩的故事,是他90歲之後的樣子,很不可思議吧!

而他20歲的樣子,又是什麼呢?20歲的他,是一個反抗日本威權統治的青年,也因此被拘留至富士警察署拘留所。

25歲的他,看到日本戰敗投降,他與 #楊逵#呂煥章#蔡鐵城等人組#新生活促進隊」,希望解決市町垃圾並促使台灣人覺醒。當時的他,對「祖國」是有期待的!

隔年他並加入《#和平日報》成為媒體人。

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與楊逵在3月1日在台中印發市民大會通知單、隔天參與市民大會。那場市民大會,民眾對於戰後貪官汙吏壓迫百姓的情緒爆發,更不能接受台北軍警鎮壓百姓抗爭的情況發生在台中。

3月4日,#二七部隊 在台中干城營區成立,「二七部隊」的名字是他取的,因為他堅持所謂的「二二八」,是發生在27日緝菸衝突,並非官署公告的民眾在228「暴動」後引發警民衝突。官逼民反是在27日,守護家園的民兵部隊,也當叫「二七部隊」以紀念。

這是26歲的鍾逸人,他不希望最愛的土地上,再有人受到統治者威權壓迫,遭不公不義地欺壓。因此,挺身而出組織群眾、共同守護家園。

從那一刻起,直到他離世的82年之間,台灣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也前仆後繼投入追求平等、公義、民主化。但卻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無情打壓,不僅青春活力遭剝奪,甚至家破人亡。

誠如今日致詞的 #楊翠 教授所言,這些前輩都將自己的青春,當作台灣這塊土地的肥料。也因此,台灣終於是開出了一朵民主的花。

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的年輕人疾呼「#反對黑箱服貿」協定,後來的 #太陽花學運 讓台灣社會驚醒,看見中國以商逼政、看見國民黨政府親中滅台的威脅。豁出去的年輕人佔領立法院,最後守護了台灣的民主與經濟,這十年免受中國控制牽連。

如今,我們仍受中國威脅、甚至軍事威脅更加嚴重。年輕世代投入瞭解認知作戰、民主防衛之外、也投入各種民團演練。如同當年的二七部隊,我們要開始準備好為自己挺身而出。

台灣的民主自由即將走到關鍵點,它跟國族認同已無法分離,因為 #今日台灣是民主台灣#今日中國是極權中國

鍾逸人前輩在病床上也說,「#我是台灣人#我毋是中國人」。這句話是103歲的他所說,我想,也是20歲的我們、30歲的我們、40歲的我們,所有青年世代所要說的。

謝謝永遠的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前輩讓我們知道,只要人活得無畏無懼,必然會有滿滿活力!今天,我們也用一種活力的方式,想念著有活力的你!而且,我們也會像您一樣,為了台灣,永遠無畏無懼!!!

活動主辦:

台中市新文化協會

光合基金會

#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362696008_302034282189385_2286575796564024619_n.jpg (1509×1006)

362611832_302034308856049_5856764173763040765_n.jpg (1620×1080)

362909985_302034258856054_2145224944597002260_n.jpg (1549×1032)

362681684_302034275522719_5258391880335715096_n.jpg (1568×1046)

362648580_302034332189380_4354385606835040538_n.jpg (1605×902)

362654298_302034302189383_6524662837817866002_n.jpg (1620×1080)

362969376_302197868839693_2032588754637611474_n.jpg (1255×837)

361220629_302197965506350_8615228530279358545_n.jpg (1263×842)

361674106_302197985506348_1218769915130302028_n.jpg (1239×826)

362260986_302197975506349_2037906109287545684_n.jpg (1187×791)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