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鄭南榕!自由路上音樂節凝聚青年意識 唱出台灣文化主體 高喊建國共識

2023年4 月09日

紀念鄭南榕!自由路上音樂節凝聚青年意識

唱出台灣文化主體 高喊建國共識

 

「自由路上藝術節/音樂節」是為紀念因言論自由、台灣獨立奮鬥的鄭南榕先生而誕生。4月7日是燃燒台灣魂的前輩殉道的日子,而至今年為止是前輩殉道的第34週年。「自由路上藝術節」從228和平紀念日走到407言論自由日,說台灣的故事、唱台灣的歌。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以「走在自由,邁向建國」為口號,做出中台灣唯一台派藝術節。每年透過藝術節我們集結年輕人與地方積極公民一同倡議推動轉型正義、記憶台灣威權。因自由路上藝術節而培育的議題志工超過190位、而參與群眾至今已超過1萬5千人次。這裡是一個平台,提供對話的機會,參與者中有人是因題材而來;有人則是來到這裡才認識白色恐怖、認識言論自由。為了繼續鄭南榕先生為台灣爭取的民主價值,好民將繼續深耕台中,說出這段應該讓全台灣都知道台灣先烈故事。

 

今年「自由路上藝術節」最後一場活動—「自由路上音樂節」於4月8日登場。這一次活動主辦單位好民文化行動協會邀請到裝咖人、獨立人種、狗吠火車、P!SCO等超台派樂團演出。除了令聽眾興奮的表演樂團,依照往年慣例音樂節現場也安排短講者,為中台灣唯一台派藝術節提供最「台」的精神喊話與本土故事,受邀講者包含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裝咖人主唱張嘉祥,以及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沉浸的音樂、高亢的演說,來台中聽的自由路上音樂節不只是一場表演,是一場聽見台灣人聲音的慶典。

 

正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於音樂節短講上所說:『走在自由,邁向建國』,不是口號是行動。今天我們享受的民主自由是曾經為追求民主犧牲青春歲月還有家庭的前輩換來的。他們反抗極權統治是因為那個壓迫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現在能大聲喊出「走在自由、邁向建國」是因為台灣已經民主了。58年前彭明敏教授提出台灣人自救宣言,在戒嚴時講台灣要有真正的自由、台灣跟中國一中一台、台灣要以自由之名加入聯合國。但是他後來成為黑名單,而34年前鄭南榕也是因為主張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收到叛亂罪傳票。我們已經民主了,但台灣到現在,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我們還有人為了這個目標還會被中國制裁。過去追求台灣獨立跟民主改革的人被長期監控,鄭南榕的自由時代雜誌社長年受到監控,他的雜誌社內部被線民畫得清清楚楚,許多民主前輩也是遭到線民監控,家裡的擺設、桌子在哪裡、椅子、床在哪裡都很清楚。這些幫忙監控的線民讓他們更加危險,這些不正義的過去,隨著台灣民主化,我們可以透過檔案資料知道這些事情,這些人曾經遭受的不正義也要收到一個公道才對。這是民主自由的代價。我們不能忘記。」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簡短有力的說出自由路上音樂節的宗旨:「鄭南榕對我來說,是我也是台灣人最重要的前輩,為台灣爭取言論自由與獨立建國。」而這場音樂會正是紀念他而來。苗博雅議員則呼籲:「自由是須負起責任,謹慎地享受自由,並決心保衛我們的自由。」而對於在藝術節與音樂節之後,凝聚眾人意識而創造的台灣未來,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更進一步說出他的期待,「希望有一天,可以以台灣的總統的名義,與世界各國的總統見面。」同是表演樂團,也是短講者的裝咖人主唱張嘉祥就說:「長輩無法說出他們發生過什麼事,影響著下一代怎麼認識台灣的歷史。」如今可以說出這些長輩不為人知的痛楚、幽暗的創傷歷史,我們就應該把台灣人的歷史不停地說下去,為著建國而撰寫、唱頌台灣的故事。這就是自由路上藝術節存在最大的價值,「走在自由,邁向建國」成為每一個「好國好民」。

自由路上音樂節於4月8日下午舉行台中文創園區。當日共累計2100多人次參與,現場氣氛熱絡。活動參與者身披台灣獨立旗幟、頭綁「走在自由,邁向建國」飄帶,一起唱出對台灣建國的期待,站出來為捍衛台灣文化主體、守護因鄭南榕與各個民主前輩爭取來的民主自由。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