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轉型正義的邏輯思考】課堂紀錄

2023年3 月03日

「道歉是為了一起走下去,轉型正義也是,轉型正義不只是過去的事,也是為了讓我們重新相信政府,在同一個社會攜手走下去。」── 朱家安 /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0212【轉型正義的邏輯思考】課堂紀錄

文 / 議題組 宏毅

------

「道歉是為了一起走下去,轉型正義也是,轉型正義不只是過去的事,也是為了讓我們重新相信政府,在同一個社會攜手走下去。」── 朱家安 /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都過去這麼久了,為什麼還要再提起?」「轉型正義只是選舉手段、政爭工具,只有選舉到了才會被拿出來一直講?」「為什麼和解呢?一直沈浸在過去有什麼意義?」

講座的開始時,講者家安幽默的談起自己魂系玩家與哲學老師的兩個身份,然後以slido跟參與者一起寫下在日常生活中,對轉型正義議題有疑慮,或是對二二八、白色恐怖不理解而寫出的不友善言論。
越寫大家越發現,轉型正義的疑問及挑戰好像永遠都處理不完,他則苦笑著說道:「爭論是處理不完的,但你越了解議題,越能將問題迎刃而解。」並強調在這次課程中除了分析轉型正義外,也會分享一些簡單的哲學概念,讓大家能帶回家倡議時能使用。

⭓轉型正義推行上的困難⭓

轉型正義為何推行上那麼的困難?家安認為根本的命題是,轉型正義代表著一種進步的價值,它勢必與傳統價值對抗。基於進步的屬性上,也背負著「為了過去,改變現狀」的任務,而轉型正義推行上常因「存在即合理」、「公平世界假說」及「詮釋的不正義」,讓人對事實判斷產生謬誤。
「存在即合理」代表著人本能性袒護現狀的想法,認為現狀運行很正常、很合理,但事實卻是改變可能會變得更好;深信「公平世界假說」的人覺得現況是公平的,在台灣資本主義及功績主義盛行之下,更容易認為是出必有因,下場好壞與否皆是有跡可循;「詮釋的不正義」則是人的腦中需要對事實有相對應的「概念」,腦中沒有對應的概念,自然便無法理解問題所在,更難以認為這個議題是重要。
家安最後提到議題推行的順利與否,也關乎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他以女權為何比黑奴難以推動的例子來說明,解放黑奴、還予黑人應有的權利對奴隸主而言是他們的損失;對男生而言,女性主義則會造成對父權利益上的損失。

⭓轉型正義,先從道歉談起⭓

談起轉型正義,就有必要從道歉的概念開始談起,「道歉」說起來既模糊,也抓不到標準,因此,家安傳授處理抽象定義問題的秘訣——具體化。
他引導現場的參與者開始練習將「道歉」的定義具體化,熱烈討論後統整道歉有「事實」、「責任」、「改進」的基本要素。
得出基本要素後,家安請大家對照目前轉型正義的基本訴求,「還原真相」代表著對事實全貌的共識建構;「追究責任」是基於過去的錯誤上必須負起責任;「補償受害」則類似改進的功能,給予受害者正義,並加以賠償。雖然不能完全類比,但這三點與道歉的基本元素是相似的。
談完道歉後,既然轉型正義視為一種道歉,那道歉是為了什麼呢?
「道歉是為了一起走下去,轉型正義也是。」家安說道,轉型正義不只是過去的事,也是為了讓我們重新相信政府,在同一個社會攜手走下去。

⭓哲學工具大補包,教你破解「轉型正義」的網路論戰⭓

延續道歉與艾爾登法環氣球陷阱的話題,家安舉近期「中國科研氣球道歉聲明」的例子,來討論「案例產生共感」的論述方式。在遇到轉型正義反對者時,可以找尋對方有感的「失敗道歉」案例,藉此摸索「有效道歉」該有的模樣、要素,說明道歉與轉型正義可類比之處。
接著,家安帶著現場的參與者練習「重建論證」的技巧,解構轉型正義反對者的論述,以具體條列文字內的論證、向對方確認論證的方式,推敲反對者背後隱藏的訊息,理清主張之後再進行回應。
當參與者問到該如何處理「平庸的邪惡」時,家安談到「釐清真相」的重要性,唯有釐清真相才能讓埋沒於歷史中的加害者浮現,精準的讓該道歉的人道歉。

講座最後,家安認為轉型正義作為一個進步議題,與性平、女性主義、原住民族相關議題相同,需要挺身對抗既得利益者,即便既得利益者相較無知,且認為現況是合理的,而好好的說明問題的存在、建立概念更是一大難處。
因此,他提醒在座的參與者倡議時避免過度的自我耗損,做足心力與時間的分配,倡議者才能持續耕耘,為理想奮鬥下去。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