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路上藝術節 X 共生音樂節 談誕生於228的活動或「社會運動」

2023年2 月21日

 

228和平紀念日在即,全台各地的紀念活動蓄勢待發,只為悼念台灣歷史上的巨大創傷,並持續為當代「轉型正義」發聲。而在台中,由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主辦的「自由路上藝術節」也已開始了今年的系列活動。本年度藝術節主題為「多角視界」,將以多重視角深入理解充滿傷痕的台灣歷史,從行動中認識轉型正義與自由價值。回顧籌畫自由路上藝術節,自2019發起至今皆為自籌自辦,不管是活動策畫或經費募資,無不集眾人之力完成,可以說是台中跨世代共有的文化資產。自由路上藝術節除了是為紀念228事件,更重要的核心價值是為紀念台灣言論自由重要的推手鄭南榕,因此每年活動從2/28一直持續到鄭南榕殉道的4/7,是全台紀念活動中時間最長的一個,同時也是中台灣「唯一的台派藝術節」。

籌辦活動不易,推廣議題更是艱難。本週五(17號)自由路上藝術節邀請到位在台北,同樣為紀念228而舉辦的「共生音樂節」來一起討論,籌辦至今已經準備邁入第十一年的活動有哪些甘苦談。跟自由路上藝術節相同,共生音樂節起初也是由一群關注歷史議題的青年自籌自辦的活動,透過講座、劇場、工作坊、書寫、音樂表演等活動,帶領參與者推進228歷史的揭露與更深入的探索。講者之一的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秘書長潘美分享,每年活動邀請到228受難者家屬述說家族故事,都會提到台灣有許多聲音質疑著歷史已過、道歉也已經說了,到底還要求什麼?事實上,大部分的家屬只是想知道一個真相,然而228雖已過了76年,我們仍只見受害者未見加害者,甚至不知道當年被帶走的人究竟遭遇了什麼,在哪裡殞命。追求一個真相,用活動招集群眾關注,共生所做的不只是在回望歷史,而是當代的追求;當228事件未曾結束,我們就會不停述說這些故事。

而自由路上藝術節策展人林芳如則分享,在發起藝術節之初,我們所要做的不是一個活動,而是一場「社會運動」。而做為一個運動的訴求,是要改變台灣人對現行歷史詮釋的謬誤。與共生音樂節深入論述的路徑不同,自由路上藝術節做是為「淺而廣」的目標而努力,策畫上透過更多元的觀點來討論228,如地方的歷史(二七部隊)、女性政治犯(流麻溝)或原住民(樂信.瓦旦)等,讓參與者知道官方定調228是一場「省籍衝突」並非如此單純,同時也道出那這段歷史不只是對「一小部分人」的傷害,而是擴及全台灣的民主、人權迫害。而提及籌辦艱難之處,林芳如表示找錢找人或許很難,但最難的是「面對歷史的空白」,該如何填補這段消失的、蒼白的記憶將是藝術節每年的重要課題,唯有填補、接續這段失語般的過往,當代才能對話;才能打造更健全的台灣建國之路。而說起自由路上藝術節在台中開花的可貴之處,林芳如提及這是一個由策展團隊與志工共同籌畫、學習成長的平台。策展團隊不會是用指導者的姿態來提供志工或參與者教材,同樣的藝術節的志工也不是被動接受;這些志工青年來自社會各處,有學生、上班族、老師、NGO工作者等不同身分,相同的是這些志工青年心裡都有一些想改變社會的憧憬、想認識歷史的期待。正是這樣的動力,藝術節有幸成為大家一起對話、挑戰、學習的平台。五年下來,總共培力115位志工,成為中台灣最有力的倡議者,跨世代的為228議題發聲;甚至在自由路上為建國努力不懈,這正是自由路上藝術節不只是活動,而是一場運動的期許與成果。

透過兩個組織籌畫活動的經驗分享,當天聽眾了解到投入活動有相當多層面的規劃考量,也進一步知道不能再將228視為過去,而是現下正在進行的事件。就像任何一個社會議題,都需要被大家關注與解決。講座後,講者也邀請大家持續參與後續系列活動。2/25下午兩點於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舉行「流麻溝十五號及其外:白色恐怖中的女性」講座,邀請前促轉會主委、東華大學教授楊翠進行對談;2/26中午起,更於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旁舉辦「人權市集」,下午邀請曾在綠島受刑的政治受難者黃坤能先生進行分享。敬邀支持民主價值、關懷轉型正義的朋友一同與自由路上藝術節在2023年繼續探索議題。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