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短評:臺中購物節不滿意度1%,有影某?

2019年9 月30日

 

臺中市議會於9/27召開第3屆第3次臨時會第2次會議,由市政府就臺中美樂地計畫、臺中購物節、臺中市百家樂主題餐廳等議題政策進行專案報告。本會「議會與市政研究小組」就該次臺中市政府各局處之專案報告進行研讀,並提出拙見。

 

專案報告項目:臺中市購物節檢討專案報告
主責單位: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專案報告重點摘要:

一、計畫簡介:為打造臺中市指標型購物節活動,帶動在地產業發展、城市觀光與整體消費而辦理。透過媒合臺中商圈店家、禮品糕點、旅宿、觀光景點業者與資訊平臺業者、行動支付、智慧服務平臺或重大活動等相關資源進行。

2019年首次辦理,以「全城On Sale」為主題,於活動期間推出食、衣、住、行、育、樂全方面優惠促銷,總經費共3,180萬元,經費來源包含年度第二預備金3,000萬元及經發局商圈特色行銷預算180萬元;費用出處包含1,200萬元的行銷宣傳費用,及1,980萬元活動辦理、資訊平台建置及獎品購買等費用。

 

二、活動行銷宣傳途徑與成效:

(上表擷取自臺中市購物節檢討專案報告

 

三、優惠店家及行銷活動:臺中購物節活動期間為108年7月10日起至108年8月18日,參與的店家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全面 向種類。包括百貨、量販業,如新光三越、大遠百、廣三 sogo等;連鎖店家,如全聯、楓康、7-11等;影城,如秀泰影城、 新光影城等,及在地文創品牌業者。

行銷活動包含消費滿額抽大獎、購物尋寶活動、特約看屋抽大獎及週週抽主題活動。

 

四、整體效益與檢討:

(ㄧ)效益:

本屆臺中購物節加入之優惠店家數高達21,106 家,種類囊括食衣住行育各類,經洽優惠店家均表示,業績較同期有所成長,並希望明年繼續辦理。另,活動期間吸引大批民眾參與,官方網站瀏覽逾200萬次,註冊之總會員數更達231,680 人,臺中購物節登錄發票金額逾25億元。

統計觀光景點旅遊人數,108年度7月份為4,137,894 人次,相較107年度同期,成長達11%,108年度8月份為 3,408,594 人次,相較107年度同期成長達3.9%。 

經問卷調查活動參與者對於臺中購物節之滿意度,僅1%表示不滿意,高達79%表示滿意,另20%持中立意見,支持明年度繼續辦理購物節活動之民眾高達97%。 

 

(二)檢討與改善: 

系統部分,將研議界接雲端發票、設計只須輸入發票號碼即可帶入其他資料之功能,並研議加大網路流量及資料傳輸量。宣傳行銷層面,明年將提早宣傳行銷之期程,並設計簡易活動規則說明支影片文宣,同時加強店家教育訓練,以利民眾了解活動內容。也將彙整民眾常見之問題放置於網站,並協同店家及公務機關協助宣傳。

 

專案報告簡要評析:

一、 經費去哪了?

預算用在哪些項目,應該是活動檢討專案報告的重點,但於此份報告中,僅列出行銷宣傳的花費,其餘由經濟發展局主導的1,980 萬元活動平台(包含 APP 及網站)、獎項、活動等花費,並無羅列項目進行細部說明,如此,非但讓人無從得知經費細部去向,同時也無從評估經費花用之效益。

 

二、25億元從哪裡來?

報告指出購物節締造超過新臺幣 25 億元消費額,究竟這25億元是台中市民原本的例行日常消費,抑或由外來的觀光客所創造的經濟貢獻,於此報告中並無更完正的述明。也因此,購物節的整體效益究竟是額外創造,或是台中原本的消費力,透過此一報告我們無從得知。

 

三、 活動問卷的可信度有多高?

報告中提及「經問卷調查活動參與者,對首屆臺中購物節獎項規劃滿意度 調查中,僅 1%表示不滿意,高達 79%表示滿意;另 20%持中立意見,支持明年度繼續辦理購物節活動之民眾高達 97%」,我們都知道,再怎麼較好又叫座的電影,依然會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不滿意度僅1%的問卷的可信度實在令人懷疑!

​四、針對報告中臺中購物節效益與檢討所羅列如:「活動官方網站瀏覽關注度逾 200 萬次」、「臺中購物節於短期內達到註  冊之總會員數 231,680 人」、『「臺中購物節.全城 On Sale」APP 上架短短一個月,在 ios 免費 APP 排行衝進前百名,排行第 47 名(旅遊類排行第 6 名)、Android 熱門免費項目排行第 4 名,總下載近 20 萬 次』等細項,我們僅看到報告在進行「現象之陳述」,根本無法得知上述現象到底為台中市觀光產業或經濟發展帶來多大的效益。

 

檢討報告是為了使往後活動的辦理更貼近需求、更符合目標設定,也因此我們認為真實且全面的呈現活動辦理的優、缺點,才能讓議會、市民有提供意見及看到真相的機會,也才能真正讓過去成為現在和未來改進及成長的養分!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