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短評:讓台中成為孩子們安心成長的快樂天堂

2019年5 月22日

 

臺中市議會於3/6-3/15召開第三屆第一次臨時會,由市政府就老人福利政策、空汙防制、花博營運、捷運工程進度等議題政策進行專案報告。本會「議會與市政研究小組」分別就該次臺中市政府各局處之專案報告進行研讀,並提出拙見。

 

專案報告項目:臺中市防制兒虐事件專案報告
主責單位:台中市政府社會局

 

專案報告重點摘要:

一、 源起:2014年公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規範各級政府機關須採取立法或行政措施,避免兒少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並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之實現。本市截至108年1月,18歲以下兒少人口數約為53萬人,佔本市人口數19%。兒少自我保護能力不足,需藉由政府及社會民眾之力量,防止遭受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傷害或虐待,包括性虐待,爰兒少保護工作為本市最重要之工作項目之一。

 

二、 通報案件樣態分析與推估:
(一) 107年全國兒童保護案件通報件數為2萬8,081件,本市為3,535件,佔全國通報件數12.6%,僅次於新北市、高雄市及桃園市,為全國第四高。
(二)通報來源:分別為教育系統、警政、113保護專線。近年透過宣導,使社會敏感度提高而降低犯罪黑數。
(三)被害者年齡以12~18歲此一區間為最高。近三年,施虐者身分主要為父母,約佔五成。

 

三、 未來防治策略:
(一)加強社區宣導,提升意識:除113保護專線等通報服務外,於105年起全國首創培訓社區人士成為防暴規劃師,以更貼近民眾之語言及方式,至社區進行宣導。亦結合教育局、警察局、衛生局、新聞局、勞工局等網絡單位,針對特定服務群體強化防暴、通報意識。
(二)強化社會安全網:透過增設家庭福利服務中心(未來將增設2據點)、增加社工人力,強化服務能量(107年~109年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將充實99名人力,保護性服務將充實44名人力,)、成立集中篩派案中心,集中受理通報案件,以強化社會安全網。

 

四、除了針對開案中案件、高度風險家庭,增加訪視頻度外,另外,針對重大兒虐案件,除於24小時內完成其安全評估,未來更將積極與檢警、醫療單位合作,藉由司法系統及早介入,強化兒少之司法正義及維護兒少之生命權益。
 

 

專案報告簡要評析:

一、    防暴規劃師自105年培訓至今,其具體執行宣導的方式與成效為何?是否有整體的計畫與年度追蹤檢討?
 

二、    補助規劃結束,然後呢?
衛福部社會安全網人力補助計畫3年結束後,增加的社工師人力、執行的案子和服務對象的未來,是否延續?後續的經費與執行方式為何?地方政府是否有和中央持續溝通並預作打算?

 

三、    社工撐起社會安全網,然而,誰撐社工?
重大兒虐案件會造成社會的一時激憤,雖可以提升大眾對於議題的關注並加強宣導觀念及提升敏感度,但如何預防、提供家庭諮詢、後續安置、回復家庭功能等重要的服務卻是必須不間斷的工作,也有賴基層的社工,因此,社工師的待遇是亟需正視的問題,包括薪資待遇過低、勞動權益不佳,回捐薪資;人員流動量大、人力不足至每人承擔個案過多;或精神壓力過大、遭遇騷擾或恐嚇等等諸多沉痾均需長期努力改善。
另外,報告中,僅提到「衛生福利部社會安全網計畫」針對人力補助所預計增加的人力,台中市社會局應詳實盤點目前台中市社工人力上配置與短缺情形,並加以改善。

四、兒虐事件的防範,單單依靠社福體系是不夠的,串連教育、警政等系統進行全盤的規劃,才有可能防阻讓人揪心的兒虐事件再次發生。
 

 

參考資料:

1. 潛藏的社工殺手和社福危機:政府33K定價政策

2.  社會安全網,對社福是助力還是阻力

 

---------------------------------

§ 成為市政監督生力軍 § 

培力工作坊完整課程:https://ccat.pse.is/EMWB3
培力工作坊單堂報名:https://ccat.pse.is/DVCUA
小額捐款支持:https://ccat.pse.is/DAE5Z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