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短評:臺中州廳的未來?

2019年5 月15日

臺中市議會於3/6-3/15召開第三屆第一次臨時會,由市政府就老人福利政策、空汙防制、花博營運、捷運工程進度等議題政策進行專案報告。本會「議會與市政研究小組」分別就該次臺中市政府各局處之專案報告進行研讀,並提出拙見。

 

專案報告項目:臺中州廳整修與局處搬遷專案報告
主責單位:台中市文化局

 

專案報告重點摘要:
【修復】

一、緣起:臺中州廳目前雖然仍使用中,但經調查,存在許多如龜裂、漏水、白蟻侵蝕、屋架損傷等待修復之問題。本次工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辦理,將照原貌辦理修復,拆除後期非文資之增建物,並加強機電管線整理及消防安全設備,以提升安全性及耐久性。

二、未來規劃:文化部希望臺中州廳規劃作為近現代美術館(國美館臺中州廳園區),本府站在市民最大權益思考,通盤考量歷史、文化、社會及經濟等面向,並尊重議會及市民意見,將朝向本府辦公廳舍或美術館使用。
 

三、預定經費與期程:工程預算2億 1,492 萬 3,000 元(文化部補助經費:1億2,895萬3,000元,地方配合款:8,596萬9,200元),於 107 年 9 月工程發包,工期2年。
 

四、預期效益:
(一)  重振中西區繁榮:經由歷史場域再造,延續場域生命,並結合「文化之心計畫」、「綠空廊道計畫」等,重振舊城風光。
(二)  透過本計畫串聯中、西區舊城文化資產,如臺中刑務所演武場、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等提供市民新的休憩場所,成為文化觀光的新亮點。

 

【搬遷】

一、緣起與說明:縣市合併後,臺灣大道市政大樓無法容納所有局處,環保局及都發局進駐臺中州廳與附屬建築,因臺中州廳與大屯郡役所及其附屬建築群獲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位於臺中州廳辦公之都發局及環保局預計先遷至警察局文心路辦公大樓,警察局新建大樓預計要再一年才能啟用,若租用其他辦公地點,預計要花 1 億元左右,盧市長為此已商請中央同意保留前瞻經費,以撙節開支,同時也避免相關局處短期多次搬遷,創造雙贏。

二、預定經費
(一) 環保局:搬遷經費係依據 106 年第一次追加預算核定經費共計1,930 萬元整,含裝修、搬遷及建置資訊機房...等。
(二)都發局:搬遷經費係依據 106 年第一次追加預算核定經費共計1,947 萬 5,000 元整,含裝修、搬遷及建置資訊機房...等。

 

專案報告簡要評析:
一、    林佳龍前市長與文化部長鄭麗君於任內(2018年11月)簽署合作意向書,林佳龍表示,舊城新生包括大車站計畫、綠川柳川整治、台中州廳文藝復興。州廳是台灣重要一級廳舍,應有國家級機構進駐,完成後由文化部指定國立台灣美術館營運。
然而現任市長盧秀燕卻在二月推翻前朝政策,並表示「不是給你(文化部)修好了,就要變成你的」,市府幕僚表示許多古蹟修復作為靜態展覽,平日吸客能量不足,時間一久怕成「蚊子館」讓中區更加沒落,因此不排除修復後再將辦公廳舍搬回來,延續百年的「官署」功能。
政府施政並不是推翻了前朝就代表有在做事,盧市府應針對台中州廳修復後之運用提出更詳盡的評估,究竟是要由文化部或是台中市府自行營運?要繼續做為辦公廳舍或是其他空間再造之用途?其後續的效益及對週邊的助益又為何?

二、    未說明市警察局究竟何時,要遷往何處?
位於潭子的台中市警察局大樓已經完工,為何還要一年才能啟用?確切點交時間為何?是否可以容納所有警政單位?在將環保局及都發局遷移至警察局文心路辦公大樓前,請與相關單位協調,而非互踢皮球。

 

參考資料:
1. 砸10.5億再造 台中州廳將變美術館 
2. 台中州廳修繕2年完工太趕 盧秀燕將爭取文化部保留預算 
3. 台中潭子新行政園區 完工年餘等嘸人

 

 

---------------------------------

§ 成為市政監督生力軍 § 

培力工作坊完整課程:https://ccat.pse.is/EMWB3
培力工作坊單堂報名:https://ccat.pse.is/DVCUA
小額捐款支持:https://ccat.pse.is/DAE5Z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