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影展側記《我們的巴黎協議》

2018年11 月12日

側記「人權視角─市民影展:《我們的巴黎協議》」

 

文/蘇雅慧(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圖/陳穗妮(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秘)

 

 

本季「人權視角─市民影展」第二場次放映《我們的巴黎協議》以碳排為主題,呈現被揭露的真相。2015年,第21次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於巴黎開展,這項將在2020年開始取代《京都協議書》、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終獲全球195個國家領袖一致通過。在會場之外,匯聚法國氣候行動網絡、瑞士350.org、加拿大ETC行動小組、草根全球正義、前玻利維亞駐聯合國大使、奈及利亞地球之母、法國替代村運動等七個非政府組織代表與群眾倡議,要求各國重視協議本身的限制與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美國氣候變化研究權威科學家James Hansen更痛批「巴黎協議」是場騙局。

 

Not Without Us

 

祥文提到,這部片的英文片名《Not Without Us》可解構成兩種意思,其一建立在「少數人決定多數人權益」的閉門會議,直譯「不能沒有我們」;其二,由於聯合國被大型企業綁架,在協議簽訂之後的行動「更不能沒有公民團結參與」。祥文進一步提出巴黎協議的五大癥結點,分別有「聯合國無力掌控氣候變遷的進程」、「石油產業對各國政府的控制」、「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經濟不平等」、「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因化石燃料主導的經濟體,控制著他的那1%極少數人」。

 

祥文補充,日本共同社(2017年05月14日)指出,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模擬演算,如果人類完全不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日本年均氣溫將比20世紀末上升4.5度,全球年均氣溫將上升3.7度。

 

小蝦米與大鯨魚

 

祥文提到,請現場觀眾想像幾個熟悉的畫面,財團董事一通電話就可以與總統吃飯、諫言,但民眾守在當權者與警力外圍等著遞送陳情書,要與總統說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環境議題在台灣,大多數人有感於空汙、反核議題,目前還沒有辦過全球暖化的遊行與行動,財團企業擁有管道、媒體,但做社會運動的少數人如何影響多數公眾權益?這會是我們可以一起思考的問題,舉個例子,林義雄先生推行反核運動,在台灣大約進行20、30幾年才被公民重視,即使運動尚未成功,但已經成功提高公民意識。民主、言論自由的發展進程也是相同。

 

延伸閱讀

周澄/為何沒有「實效」的巴黎氣候協議仍是一大進步?

洪申翰/巴黎氣候峰會後:我們需要哪種「能源轉型」?

國際級報告:暖化守住1.5 °C有可能 但須「前所未有的努力」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