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市民影展側記:全球暖化訴訟案:基瓦利納的命運

2018年11 月07日

文 / 蘇雅慧(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圖 / 蘇雅慧

繼好民4月份「人權視角─市民影展」放映以「人權」貫穿的四部電影之後,在時逢秋冬空汙季節的10月份,以《全球暖化訴訟案:基瓦利納的命運》、《我們的巴黎協議》、《漢娜反核日記》、《脫口罩找藍天》系列紀錄片帶領觀者進入「環境權」的反思,面臨海平面上升帶來淹沒危機的吐瓦魯、被迫放置核廢料的蘭嶼、飽受秋冬季空氣污染的台灣西部災民等,全民都應正視這些不平等的承擔風險。透過鏡頭流轉,深入議題中的公民與行動。

影展開幕片《全球暖化訴訟案:基瓦利納的命運》,從第三方視角看見公民抗力的凝聚、拉鋸、矛盾與妥協,以及村民對新生活的願景描繪。本片邀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許菀庭進行映後分享,在基瓦利納(Kivalina)的氣候難民與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事件之間連結。

基瓦利納是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小型部落,當地原住民因紐特人(Inuit)人口僅逾400人,1991年村民補到第一隻鯨魚,當地因為氣候、土壤不適合農作,出海捕鯨成為村民的謀生途徑。「想在這裡生活,吃素的人一定會餓死」村民説。但事實上,從1994年開始,村民再也沒有捕到鯨魚。2004年,因全球暖化的影響沿岸冰層融化、海水侵蝕,進而土壤流失,造成當地村民無法維持捕鯨的傳統,氣候變遷持續加劇,2006年,在美國陸軍工程隊介入調查之下,因紐特人面臨遷村與滅村的急迫抉擇。

在影片支線提及的美國菸草訴訟案,自1950年代開始,美國五大菸草公司先後成立研究中心,要求科學家發布尼古丁不具成癮性的研究論述,企圖混淆菸害資訊。在2006年村民決定新遷地之後,卻收到工程隊提出新遷地容易淹水不利居住的說法,即使新遷地沒有任何洪水紀錄,聯邦政府還是花費209萬美金在沿岸蓋起護牆,村民遷村夢碎。菀庭表示,六輕許厝國小分校遷校事件的研究不公開透明,可見其一。

 

我可以活到遷村那天嗎?有自來水與下水道。

能源大廠的利益構築在因紐特人的權利上,讓村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脈絡日趨分崩解離;2008年,村民跳脫遷村與滅村的二元抉擇,以可琳史旺(Colleen Swan)為首,協同史蒂夫迪蘇斯曼律師事務所(Suaman Godfrey L.L.P.)提出環境訴訟,一舉控告十五個能源公司(包含石油巨頭艾克森美孚石油、殼牌石油、雪弗龍石油、英國石油等),同年,殼牌石油為基瓦利納帶來工作機會,在美好生活的願景下,村民踏進陌生的會場,翻開石油開發的折頁,也像翻開新生活的一頁,即使村民盼望的遷村基金仍遙遙無期。

鏡頭帶到可琳,說著村里流傳的一句:「村民相信鯨魚不再來,是人做了錯事。」這樣的責任正放在可琳的肩膀上,與共同的裂痕一起。

 

看見議題中的人——環境難民

菀庭提及,從凱道扎營622個日子爭取傳統領域事件中,可見原住民與政府的溝通是消失的,誰真正聽到少數人的聲音?第16號公投案「以核養綠」的名號打得響,但誰看到蘭嶼存放著核廢的影響?人的權益不是弱弱相殘,並不是討論除了蘭嶼還能將核廢料放在哪裡。

菀庭說明2015年聯合國的減碳目標25%,但荷蘭政府僅提出14%,為此荷蘭的非營利組織聯合公民向政府提告獲得勝訴,要求政府提出政策報告補足缺少的11%。目前進行中的倡議行動為史丹佛學生發起、350.org共同倡議要求信用卡公司從原投資化石燃料,轉資其他再生能源,否則拒刷該家信用卡的行動。此外,巴西公民協調會議、斐濟的公民對話,更有首爾市長省下一座核電廠都是成功的公民行動,雲林口湖鄉更與大學教授嘗試合作海水養殖,進一步解決當地超抽地下水的狀況。菀庭補充,民眾能透過能源合作社等方式參與,成為能源轉型的一份子,不能只讓環境受害者有感,需要讓更多氣候變遷的利害關係人有感。

民眾提問菀庭對於碳交易的看法,菀庭表示碳交易與碳泉需要先進行盤點,議題複雜度高,涉及到碳排放怎麼算?是否有固定排放源?如何進行碳交易?在第一階段京都議定書即出現這個狀況,有些民間團體認為不能利用碳交易,也沒有權力利用碳污染,全球認為把碳定價是一個趨勢,當碳排的定價成為商機,促使企業投入,菀庭認為很難說好與壞,只能說還有許多操作空間。

 

延伸閱讀:

【投書】許厝分校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為氣候危機而團結/《天翻地覆》書評(下)

Tags:  市民影展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