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市民影展側記─《漢娜反核日記》

2018年11 月07日

好民「人權視角─市民影展」秋季放映的第三部電影為《漢娜反核日記》,記錄了芬蘭北部小鎮漢尼奇維(Hanhikivi)中,由漢娜(Hanna Halmeenpää)領頭組成的平凡鎮民團隊,捍衛家園而對抗核電廠興建,以及為了反核而參選國會議員的真實故事。

觀看電影,除了點出核電廠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外,亦提及其所衍生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如:鮭魚繁殖水域受影響、鄰近地產貶值等;公民精神亦是一大亮點,公共議題永遠都離得我們如此靠近,漢娜表示她從來不是社會運動者,但卻能看到她頻頻蒐集資訊、屢屢在說明會場中率奪麥克風發言的身影,片中亦伴隨她與家人生活分離的無奈,及來自日本福島團體的交流與鼓勵。

映後邀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陳詩婷研究員與談,詩婷開場表示很高興能以影像方式,與許多城市的市民談論反核議題,此片展現了公民的、特別是女性/婦女獨特的動能。片中核電廠就像芬蘭版的核四,還未動工就已有多重爭議,預定地選在人口密度僅8人/平方公里的美麗郊區,顯示全球各地皆有犧牲所謂「人煙稀少地區」的狀況。

了解芬蘭的在地反核實況後,再看回台灣問題,講者詩婷提問:位於斷層帶上的老舊核電,大家真的覺得可以延役嗎?未通過原能會安檢而自行變更設計的核四廠,大家真的覺得可以運轉嗎?

現今多數人因在意缺電而支持使用核能,其實,2016年9月以後,備載容量已沒有低於10%過,且用電量最大的夏天中午時段,反而由太陽能擔綱發電主力,才是事半功倍的適合方式;而大部分人在意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連帶電價上漲,並沒有想像中誇張、可怕。2013年至2016年間,台灣電價已下降19.23%,至2025年的漲幅,也只是回到2013年至2015年間的水準,推估平均每月漲75元,每年多900元的預算,用於去除空污、核電的威脅,是很划算的。

除了思考發電的來源及方式,用電的需求量檢討也相當重要,市民們可從建築、居家、日常著手。另外,多數台灣人常被謠言及「二選一迷思」所侷限,許多人以為發電僅僅有「火力」及「核能」兩種選擇,讓有心人士輪流以「空污災民」和「核廠災民」對打,形成弱弱相殘的狀況。

一直以來,核能被塑造為主角、再生能源被視為配角,許多人至今無法脫離此框架。儘管處於對再生能源不重視的情況下,仍有人投入公民電廠、能源合作社等行動,讓自身從電的消費者成為電的生產者,將過去台電把持的發電權力,逐步掌握回到公民手中,亦是為民主參與的過程。

今年底(2018年)大選將屆,除了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還有多個公投案需要全民表態投票。許多民眾只看「以核養綠」公投的標題,誤以為是能源良方,其實在「以核養綠」的願景中,2025年的燃煤佔比將高達40%,比政府原本提出的2025年非核減媒政策高出10%(請參考莊秉潔、趙家緯《核能無法減煤 轉型才是正道》文章),且其將空污與碳排放高的燃煤發電,安排比例較燃氣發電高出許多,「以核養綠」充其量不過就是讓核能繼續運轉之外,再多燒了更多煤、製造更多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政策。

從芬蘭的反核公民行動,談到台灣的能源問題,乃至年底公投陷阱的解析,講者詩婷呼籲市民們,要看清每個提案的命題背後用意及立場操作,在能做的範圍中,實踐屬於我們的公民行動。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