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審議大會熱鬧開展 市民參與審議到倡議的過程

2018年11 月05日

2018好民審議大會於11月3日熱鬧展開,有社會人士、學生、母職工作者、輪椅使用族群等,近50位市民朋友們參加,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投入公共對話,「移工生活環境」、「中學生自治權益」、「友善交通_道路通行及運輸權益」、「騎樓淨空的實踐」、「接住現階段的社區長照」、「透明議會_完善的請願法規及錄影音相關辦法」等六個議題,分桌同時進行討論。

活動一開場,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楊宗澧理事長先介紹「好民請願運動」的緣起,是由於現今代議政治的缺陷,也說明行動目標及近一年來的累積成果,六個議題在前期皆有開辦過多次「開講」審議會議,彙整基礎民意後,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提供在地方層級推動改變、後續提送人民請願案的層面中,更為聚焦的建議。

市民朋友們就著前期開講小結、專家學者諮詢會議小結為基礎,延伸討論出對應提為請願案的訴求與共識;各桌桌長們專業地以審議精神主持,秉持理性溝通、尊重聆聽的原則,帶領參與者們討論。

大會尾聲進行各組發表後,即由六議題的專家學者、公部門進行綜合回應,以下為各桌總結摘要,
﹝移工生活環境﹞
建言摘要:
1. 語言翻譯:語言不通難以求援、需要多語言使用介面、專屬宣導
2. 求助有援、執法落實:勞動保障困難、無法加入工會
3. 輔導培力:公部門提供活動支持,但語言及宣傳方面難以達到移工族群需求。
4. 目前實務上,勞工局並未積極處理組工會的議題,且移工需要的並不是純娛樂活動,而是促進互相的認識與理解。
回饋建議:
1. 提供通譯人才資料庫,包括四國語言,警政、社會局亦提供通譯協助。(勞工局李科員)
2. 相關活動皆有翻譯成四國語言,放在網站及FB上。(勞工局李科員)
3. 勞工局願意鼓勵移工成立工會。(勞工局李科員)

﹝中學生事務自治權益﹞
建言摘要:
1. 學權意識培養
2. 學權組織培力:目前課程是聯誼居多,幫助有限,希望由NGO授課,邀請卸任會長等前來傳承經驗。
3. 教師培力:因教師易干擾學生自治推行,應邀請訓育組長等出席參加學生自治培訓,增進了解。
4. 法規訂定與監督機制:校務會議提案、投票權益、公文資訊轉達、私立學校是否能夠納入保障
回饋建議:
1. 支持以學生身分出席校務會議,但學生代表比例可再研議。(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陳主任)
2. 培力協助學生組織發揮學生代表影響力。(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陳主任)
3. 公文仍應經過學校,例如正本給學生會、副本給學校。(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陳主任)
4. 對教師經過培力會有效果持保留態度。(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陳主任)
5. 建議教育局以砍補助款方式來要求私校遵守法規,但關鍵仍是校長態度。(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陳主任)

﹝交通友善_道路通行及運輸權益﹞
建言摘要:
1. 人行道建設:邀請一般民眾、專家學者及輪椅組一起開會討論因應。
2. 公車設計:司機在車上操作電動渡板,增加機車族的危險,應進行教育訓練。
3. 公車路線:社會局、交通局蒐集身障團體的需求,增加班次。
4. 示範廊道
5. 無障礙落實、輔具補助:用獎勵機制鼓勵業者及司機,以作為宣導落實的過渡時期機制。
回饋建議:
1. 公部門可以遠端設備監督公車服務,但獎勵機制應由業者自行規範。(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葉助理教授)
2. 電動渡板的確應有下車操作的標準作業流程。
3. 民眾自提公車路線,亦可滿足輪椅族需求,建立需求反應式的路線規劃。
4. 無障礙不是一個點,而應該是一整個串聯再一起的廊帶,包括騎樓、人行道、公車站點等。
(以上四點為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葉助理教授回應)
5. 獎勵無法直接補助給優良司機,只能針對業者;懲罰亦同,但確實沒有針對司機的機制。
6. 正在試辦以攝影機監看、警告公車停靠區違規停車的方式。
7. 站牌提供服務鈴,讓司機停靠前知道乘客需求,如:視障乘客。
(以上三點為臺中市政府交通局許專委回應)
8. 文心路正在進行人行道及騎樓路障取締,2017年起選定了51條人行道進行示範執法。
9. 特定路段經申請可停車,但必須保留必要行人空間;1.5公尺以上。騎樓不得擺設營業器具。
(以上兩點為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南屯派出所張警員回應)

﹝騎樓淨空的實踐﹞
建言摘要:
1. 騎樓設計:規定預留90公分、選擇熱點、示範區試推、從平整開始、微型都更
2. 違規停車:尤其是機車違停,能否探討騎樓合法劃設停車位,並提供屋主租金補貼,未來結合APP協助找車位。
3. 公眾通行權:無論何種使用,皆不應影響通行。
4. 以簡明的方式鼓勵檢舉違規停車。
5. 警員人力不足。
6. 檢舉的有效性。
回饋建議:
1. 運輸供需調節,台中是私人運具導向,與台北不同。
2. 通道淨空應有標準,兩公尺、一公尺都是選項,目標是讓人有尊嚴的通行。更上位的概念應由交通建管單位進行總體通行需求規劃,而非以私人空間處理。
3. 拆除應以安全環境下的通行為標的,不是黑跟白的硬性規定。
(以上三點為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劉教授回應)
4. 騎樓淨空應同步考量社區居民需求,是公共通行與私人產權的棘手議題,需要跨局處處理。
5. 騎樓整平會在住戶同意80%以上進行施作。
6. 騎樓安全施作,另行專案執行。
7. 關於微型都更,應納入社區共同考量,如地下停車空間等。
(以上四點為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詹股長回應)
8. 警力現況較著重刑案,交通違停處理的優先度較後面。
9. 違停有區分情節輕重,重要違停皆會優先處理。
(以上兩點為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南屯派出所張警員回應)

﹝接住現階段的社區長照﹞
建言摘要:
1. 資源連結整合:長照不是單一局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請社會局增加據點、輔導員,以滿足社區長照需求。
2. 社區化:醫療只是長照的一塊,長照要社區化、小型化,並納入醫療分級體系;輔具併入醫療器材,會造成成本提高,取得困難。
3. 在地諮詢窗口,如:區公所。
4. 照護員培力:照護員的專業沒有被尊重,應透過公家部門宣導及培力,增加青年就業意願。
5. 以時間銀行協助醫療資源分配。
回饋建議:
1. 中央長照政策推廣太急,搞混宣傳及宣導,民眾及社福單位一團混亂,應透過設立地方諮詢窗口來處理。
2. 資源不足,無法滿足民眾需求;設計一個服務各服務單位的窗口機制,協助民間單位克服場地、法規、人力等困難,以跟得上民眾需求。
3. 輔具在未來使用數量提升後,或可降低單價費用。
(以上三點為居家服務勞動合作社黃主任回應)

﹝透明議會_完善的請願法規及錄影音相關辦法﹞
建言摘要:
1. 法規修訂:市議會只處理人民請願案、陳情是針對市政府
2. 市議員質詢應針對政務官,政務官員應列席說明。
3. 市議員依職權劃分,參與討論、投票的權利應該分開規定。
4. 市議會接受的每一個請願案都應該公開在即時資訊平台。
5. 市議會錄影,主席取得發言者都應該錄影。
6. 旁聽席能否攜帶旗幟及看板出席?
7. 會議記錄公告應在兩周內完成。
8. 創建即時資訊的查閱平台。
回饋建議:
1. 台中的委員會沒有影片可以參考,要再確認政務官、事務官到底怎麼出席。
2. 支持刪除禁止攜帶旗幟的規定。
(以上兩點為台南新芽吳秘書長回應)

活動結束後,有幾位市民朋友表示:以前沒有實際參與過「審議民主」,覺得有趣,也有感大會安排的流程讓多元意見能共同被提出、理解。

好民將持續彙整資料,準備2019年上半年會期間的提案內容,而台中市民都能向市議會提送人民請願案,邀請大家一起踴躍運用這項權利!

捐款支持好民請願運動
定期定額小額挹注好民

好民推薦

「9年來的行動,如波浪上的光,微 微 發 亮。」

定錨台中的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已經九歲了,在即將邁入第十年的時刻,我們誠摯邀請為台灣民主自由努力的前輩與夥伴,來參與我們的感恩募款茶會!

在這3285天我們始終堅信,深化民主是台灣文化獨立的唯一道路、而民主追求之路必須世代共行。

九年來,我們從台中舊城區社區田調出發,認識台中文化城的歷史榮光與東南亞夥伴促成的文化多元性;而我們也傷感地走進國民黨黨國體制傷害台中的歷史,認識曾為台灣文化與政治改革重心逐漸被瓦解。

九年來,我們不斷發展深化公民社會、培力人權青年的專案活動,更分別與暨南大學、靜宜大學進行議題合作與長期實習,也跟台中市區同樣珍惜台灣民主自由的獨立書店、咖啡廳、文化空間共同合作。同時,也跟台北、以及國際的公民團體夥伴議題串連,讓中台灣與世界以民主人權接軌。

九年來參與我們專案的志工,已從在學生成為下班後仍站在街頭捍衛民主、甚至自組團隊的組織行動者。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在台中以行動打造好國好民的文化,歷年來我們的行動有:自由路上藝術節、不當黨產小旅行、好國學院、中國切片影展、好國好民講座、中台灣假訊息防禦學習圈、公民開花媒體識讀種子培力計畫、舊城導覽工作坊、好民議會小旅行、市政議會監督工作坊、台中議會觀察小旅行、好國好巷市集、議題成功嶺志工培力、東南亞四國語言計畫、東協修復台灣老電影修復工作坊⋯

我們用行動匯聚好民、打造好國文化的努力,即便在武漢肺炎防疫期間,也轉為線上舉辦講座,從未間斷!

多年來的每一步,都是許多志工夥伴、還有以各種方式支持勉勵我們的前輩溫暖陪伴著。

2025年6月28日(六)下午,邀請您叁與【拾光未盡】感恩募款茶會,一同回顧好民在中台灣推動轉型正義、人權教育與公民參與的軌跡,見證年輕世代注入的能量!

時 間|6/28(六)14:30–17:00
地 點|通豪大飯店 維爾席宴會廳(台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521號5樓)
午茶券|每人$999

團體購票(10張以上)請洽 資深行政主任林先生:04-2223-1523
聯絡信箱|service@ccat.tw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