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由路上藝術節】3.22藏畫的女人:張捷

2025年3 月26日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今日(3/22)舉辦【藏畫的女人:張捷】講座,邀請到講者施如芳教授帶大家一起認識陳澄波與張捷的故事。陳澄波先生是臺灣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是油彩的化身,同時也是二二八事件的犧牲者。施如芳教授與飛人集社劇團共同製作的《藏畫》一劇,經由劇場的超能力,讓陳澄波、張捷、新高方以及陳碧女等人來到阿里山,透過不同時空的對話,去完成過往現實沒有辦法講述的故事。藝術超越了文獻所指明的歷史事實,轉化了傷痛的記憶,讓劇中的張捷去到他不曾去過的阿里山跟東京美術館,目睹陳澄波那幅《嘉義街外》,真正成為了藝術的家庭一份子。

活動由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意淳主持開場,並在最後與民眾共同討論近日陳澄波基金會日前已發表聲明,將畫作全數捐給臺南國家美術館一事。原本最有機會展出這些畫作的台中州廳,因盧市府於2020年公開表示不願接受成為國美二館,並中止與文化部合作,台中文化城因而失去此重要機會。黃意淳開頭先是簡單介紹了78年前的台灣正壟罩在肅殺不安的氛圍之中,並提及陳澄波先生在嘉義火車站前遭槍決的情景。陳澄波懷抱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感情與希望,竟遭到如此不公不義的對待,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張捷女士究竟是如何將作品保存至今,由今日的講座一窺究竟。

藝術的超能力:藉由跨時空對談,把陳澄波牽挽回來

在施如芳決定要寫張捷的故事後,便透過許多研究、訪談去了解這個本來不熟悉的人,藉由各種史料與後代的口述來理解張捷遇見陳澄波前後的人生,揣摩他是帶著什麼樣的思想面對這些痛苦。陳家長孫陳立柏曾說過「阮阿媽很會自我解套,若無活袂到95歲」,對陳立柏來說,張捷「藏畫」的作為同時也教會兒女一些道理:只要有中心目的地,此路不通可以繞道,一直會走到的。

張捷為避免丈夫的藝術成為政治災難下的犧牲品,把畫作一幅幅拆下、公開燒燬畫框,並將原畫連同素描藏在家中閣樓。一直到1979年,悉心保存的畫作才得以重見天日。如今我們能看見這些畫作,靠的是張捷的勇氣與機靈,於臺灣藝術史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才得以流傳至今。

被拒絕的陳澄波傳家之作:台中市的文化存續困境

近日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將成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將捐出陳澄波畫作供展覽。事實上,這座美術館原先預定坐落於台中市中區的台中州廳,2020年卻遭台中市長盧秀燕以「拒當細漢仔」為由終止合作。這項爭議近日再度引發討論,活動現場民眾亦熱烈發表彼此的看法。民眾表示,台中州廳是市府可以掌控的財產,盧市長卻又不想好好維持州廳的文化存續,不重視文化建設、忽略了這座城市曾發生的歷史風土,招致了如今的結果,是台中市民共同的遺憾。

儘管如此,台中仍有許多人關心城市的地方發展,並以參與行動的方式化理想為實踐。本年度的自由路上藝術節活動已經進入尾聲。下週六(3/29)將舉辦真人圖書館【我有罪,我就是台獨】,邀請到台獨運動者楊碧川前輩,到中央書局與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另外,4/2(三)至4/14(一)期間,好民將於默契咖啡舉辦【衝破禁錮:追尋自由——台中黨外運動照片展】,活動除展出一系列黨外運動抗爭的相關影像紀錄,也會在4/06(日)舉行【衝破禁錮.追尋自由 講座&音樂會】,邀請到何春木基金會董事長何敏誠,以及樂團裝咖人(小編制)一同出演。4/13(日)同樣在默契咖啡,將會舉辦【認識鄭南榕:鄭南榕對當代_______的意義】新書分享會,由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與逗點出版社社長陳夏民為我們帶來精采對談分享。歡迎大家把握最後幾場活動參與的機會,與好民一起傳承台灣的記憶與希望。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