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開幕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2024年2 月25日

【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開幕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破威權、要自由 中台灣唯一轉型正義藝術節開跑

今年為二二八事件77周年、鄭南榕逝世35週年、太陽花運動10週年,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與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共同主辦「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以「有影_知影」為主題,表達台灣威權時代遺留的殘影至今仍未消除。而不同世代的我們必須合力揭露這些充滿陰影的歷史,成為「知影」的人,進一步將民主、自由思想價值傳遞出去。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鍾瀚樞於現場呼籲:「一起找尋定根我們土地的在地文化,屬於青年世代的一個文化主體,希望能在這個藝術節的過程中,找到我們自己國族文化的根,找到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讓我們對臺灣更有自信。」

改造蔣公行動 說出轉型正義決心

「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今(25)日登場,活動從228和平紀念日之前持續到4月14日(407言論自由日之後),是中台灣唯一訴求轉型正義的藝術節。主辦單位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記者會上發送給每一位貴賓太陽花,象徵太陽花運動後的年輕世代將不忘歷史,持續推動轉型正義工程。

會中更推出蒙眼的蔣介石人型看板,象徵加害者對自己造成台灣人的傷痕視而不見,甚至至今還在銅像、硬幣、路名等進行威權崇拜,於是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鍾瀚樞及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為蔣介石立牌掛上「走在自由,邁向建國」標語牌,表達過去有說母語掛狗牌的不當政策,現在讓蔣移除威權、走下神壇,見證台灣人追求自由與獨立的決心;接著由史明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寶島聯播網董事長賴靜嫻為其掛上鄭南榕1986年519綠色行動,反對戒嚴示威時號召群眾戴上的綠絲帶;並由台灣中社社長董建宏、南園酒家負責人翁詒君掛上百合花:呼應北美台灣婦女228台灣百合別胸前活動,代表和平、公義、希望、愛。最後則是由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林芳如、志工代表許耘馨掛上太陽花,呼應318運動十周年,及世代傳承。

現場亦由現場貴賓在蔣介石人形立牌身上,貼上「台灣民族獨立建國,才有真正的公平正義」、「請讓這位『世界偉人』可以真正的休息,不用在台灣到處『罰站』」、「從威權到民主的價值轉換,從中國到台灣的國族確認」、「台灣不需要中正廟,校園不需要教官『教官退出校園』」、「走在自由,建一個性別平等的台灣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一年支出三億納稅錢」等話語小卡,說出民間推動轉型正義的決心。

從二二八到白恐 戲劇、電影、音樂共織歷史真相 

開幕講座邀請寶島聯播網董事長賴靜嫻講述「不畏強權的自由之聲」,以其從小生長在被特務監視的家庭為見證,她也於記者會現場邀請在座貴賓,一同聆聽她的爸爸一路以來創辦電台的過程,以及說出追求自由的聲音,希望這些故事能繼續傳承下去。台灣中社董建宏社長亦表示:「其實我們不是出生在自由年代,我們是為了自由而戰,民主自由永遠就不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需要所有的民間力量站出來替我們的政府提出方向。」今年亦適逢鄭南榕逝世35週年,因此閉幕講座由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帶來紀念講座。

此外,藝術節也將有「野番茄」、「幸福路上」等兩部電影包場,都將由該片導演帶來映後座談;另有夾腳拖劇團帶來「綠島人權燈塔繪本」戲劇演出、芊榕 Mimi的「台語繪本親子共讀」、桃園市議員魏筠的真人圖書館「我是受難者,更是運動者」、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的「認識白色恐怖與政治暴力創傷工作坊」、文學家胡淑雯「無限豐饒的白——檔案、自白、口述,與那個名爲文學的空間」等講座。最終將在4/7(日)於台中市繼光街中山路口至繼光街民族路口封街舉辦「自由路上音樂節」,預計有朱約信、吳志寧、裝咖人等音樂團體,共同「聲援」中台灣唯一最台音樂節,用音樂唱出台灣人的聲音。

青年世代站出來 虛實整合推動轉型正義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今年培力30位在地青年共同籌備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代表許耘馨表示:「在現在的社會裡,表達自我的想法而被逮補聽起來相當的荒唐,但在當時非常稀鬆平常,我想這也不斷警惕我們,要學習歷史的教訓。」隨後許耘馨也向與會貴賓介紹主辦單位這次準備的禮品「228潤糕」。她表示:每年李勳墉博士都請義美製作這個壓製了「二二8」圖案的綠豆潤,透過各地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分享給社會大眾。上面的圖案由李博士設計,島嶼的形狀加上橫跨的二二八,不只紀念台灣人的苦難日,橫向延伸的「二」更是台灣人心手相繫的象徵。

除了實體活動外,自由路上藝術節此次更開發三款線上表單互動遊戲,以及三部「民主的滋味」線上影片。主辦單位表示自由路上藝術節透過青年觀點的活動設計,融入轉型正義的價值,期望促成跨世代間對轉型正義的對話。最後,鍾瀚樞理事長亦表示「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國族,就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