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628解嚴後首次國是會議】

2023年6 月28日

【歷史上的今天——解嚴後首次國是會議】

「老賊無恥/鼠輩橫行/你還要我等?你還要我等?
強權獨裁/民意不彰/你還要我等?你還要我等?」——〈我們不再等〉黑名單工作室(1990)

1987年07月15日,在台灣的民主推動者,與美國遙遙施加的雙重壓力之下,中華民國政府終於宣布解除戒嚴。但台灣可不是在宣佈解嚴的那一瞬間,就立刻變成我們現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多元」的社會,事實上,解嚴之後的台灣,面對的是依舊冥頑不讓的黨國保守勢力,以及落後的憲法制度等問題,導致政府的施政與民間的期望仍然有著一段嚴重的落差。

1990年03月,被戲稱為「老賊」的國民大會代表們,又通過了自行延長任期的修正案條款,台灣社會幾年下來累積的種種不滿,終於引燃了野百合學運的怒火。

與此同時,面臨黨內擁護派與反對派雙方鬥爭的前總統李登輝,也決定借力使力,運用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來反制國民黨內的守舊派,並順勢推動憲政的改革。

1990年06月28日至07月04日,解嚴後的首次國是會議於台北圓山飯店舉行,與會的朝野各界代表在此次的協商中,達成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與回歸憲法等重要共識。
此外,除卻掉國民黨內的保守勢力之外,參與此次國是會議的多數代表,也都贊成總統直選與國會全面改選。

國是會議結束後隔年,亦即1991年05月01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萬年國會」結束運作;1996年,舉行首次中華民國總統直選。

雖然說,在這短短幾年當中,民主進程的推動依舊不甚順遂,也遭遇到諸多阻礙與拉鋸,這一方面也讓我們看見,舊時代的威權遺緒並沒有那麼輕易就可以抹除,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已經沒辦法阻止人民對於民主改革的渴望,更趕不上不斷向前邁進的時代巨輪。

而當年,那場在1990年召開的國是會議,可以說是影響了台灣民主政治深遠的前置關鍵。

***
照片資料來源:eternal_ray@flickr,CC BY-NC-SA 2.0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