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017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欲挽狂瀾誰是任?正須吾輩作長城」——林獻堂〈應社諸友過訪喜而有作〉

1921年10月17日,在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連溫卿、王敏川、蔡阿信、楊吉臣以及賴和等人,一群臺灣地方仕紳、知識份子、留學生、千餘名社會各界菁英的積極奔走與促成之下,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今靜修女中),共同組成了「臺灣文化協會」。

一反過去臺灣人所採取的武裝抗日的行動,臺灣文化協會在成立初期,透過「文化運動」的推行,以《臺灣民報》作為宣傳刊物,並成立書局、劇團,辦理讀報社、講習會,期許能藉此一步一步提升臺灣民眾的知識水準,啟發臺灣民眾的自覺意識,更以此進一步與日本殖民政權進行更持久、也更深沉的抗衡。

 

歷史上的今天——0513郭水潭誕生日

「那邊 有鹽分的
 乾巴巴的 土地上
 沒有森林 也沒有竹叢
 然而那邊的海濱都有
 美麗的貝殼像花散亂著」——郭水潭〈廣闊的海〉(節錄)

照片中站立於右側者即為郭水潭,中間為吳新榮醫生,左側站立者為徐清吉;中間坐者為第一屆台南州會議員王烏硈。
其中,郭水潭、吳新榮、徐清吉,以及王登山、林芳年、莊培初、林清文等七人,出身於被稱作「鹽分地帶」的台南州北門郡,因此合稱作「北門七子」,是鹽分地帶文學很重要的代表作家。
照片資料來源:典藏台灣

***

「那邊 有鹽分的
 乾巴巴的 土地上
 沒有森林 也沒有竹叢
 然而那邊的海濱都有
 美麗的貝殼像花散亂著」——郭水潭〈廣闊的海〉(節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