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訪調計畫

 

 

 

 

 

 

 

移民/工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固定群體,每個飄洋過海而來的人故事個個不同,然而大眾經常被導入衝突的刻板印象來連結這群來自東南亞的移動人口,在充滿排除與歧視的社會空間裡,移民/工仍透過流動、集結來營造家鄉味的虛擬社區,第一廣場提供的母國商品、飲食與音樂等娛樂,讓他們在僅有的休假日裡能暫時把公共空間轉化成短期的私人避風港。這樣型態特異且標的顯著的龐大群體帶來的文化衝突,也常加深台灣民眾對他們的偏見和疑慮。

從三月底,25人的志工團隊與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團隊進入第一廣場,開啟各自的東南亞志工田調計劃。兩個月多的時間,大家從初始的惶然逐漸找到看見第一廣場的方式,最終彙整成八篇記錄報導,有的人聊出餐飲店家的個人生命故事、有的人好奇文字招牌對於群體選擇的隔閡和影響性、有人則歸納出店家長期觀察的地方關懷;亦或是藉由廣場上流動的攤販探討儀宮門勞動結構上的灰色地帶、也有人直指一廣建物上的安全缺失。

我們並不預期僅只一期的田野訪調計畫能提供完整而深切的一廣藍圖, 也不追求樣本的多樣性,我們帶著自己有限的觀點進入第一廣場,選擇自己關注的議題,在數次或深或淺的訪談之中和自身的生活經驗交相激盪,坦然地面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和視角,發現田野發展的困境,最後找到回應問題的方法,跨越國族和界線來認識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並且真誠地寫下見聞和反思。

第一廣場作為包容各式文化、身分的熔爐,共同生活在中區這樣的空間裡,直視彼此的差異,才能找到和諧共好的方式。透過這些故事的詮釋,志工們看見更多移民/工的生活樣態,體察社會現實的結構困境,也讓台灣民眾看見自己。「要讓人民自我翻轉與成長,一定要回到社區從最小的地方開始改變。」好民希望用這次的嘗試,邀請更多人來了解不同群體的生命紋理,從而提供改變社會現狀的一些可能,不論是提供市民們一種了解的管道,或更近一步提出對市府的建言。

中區第一廣場是個包含各種文化在此交融的社區,面對臺中市民的沒落中區印象以及在地居民對改革的渴望,我們將展開對第一廣場的探索,瞭解生活在這社區中的各種小店、移工、移民的想法、需求或問題,透過深入的理解,形塑未來更進一步有效的行動。

相關文章

哲學星期五@台中:以田調介入社區的市民參與模式─「非《報導者》」的第一廣場東南亞訪調
07/01/2016

「東協廣場」作為台中市政府的強打政策,但在媒體《報導者》歷時兩個月的調查後,向社會大眾揭露此政策因忽略現場隱含的危機--除了媒體的調查報導,今年三月,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也在許多相關人士與團體的協助下,開始進行「第一廣場東南亞訪調計畫...

Read More

頁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