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好國好民講座】核煤再見,風光明媚 台灣能源轉型的現況與未來 講座側記 by 好民專員

2020年7 月24日

4.25【好國好民講座01】

核煤再見,風光明媚
台灣能源轉型的現況與未來

講者:洪申翰 / 立法委員 洪申翰 Sun-Han
主持:林芳如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發生問題是必然的,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沒有變得更好。」

洪申翰表示這場講座是他擔任立委後第一場對外講座,活動現場來了非常多關注能源議題的朋友們,許多朋友也提問了相當深刻且困難重重的環境問題,從近期的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光電問題到中油開發藻礁等,當然也包括了燃煤空汙、核四存廢等等大眾都相當關心的能源問題,原定兩個小時的講座,硬是多加碼了一小時,深度及廣度都讓現場的朋友意猶未竟,好在有 #直播 可以重新回味。
 
能源問題是一個時間尺度很長的議題,2014年以前空汙並未格外受到重視,直到PM2.5的霧霾問題,大眾才開始警惕貫注燃煤造成的空汙問題,然而燃煤最大的問題是 #重金屬(砷、鉛、鎘、汞)排放,PM2.5固然改善,但燃煤重金屬仍舊居高不下,談到核能問題,申翰表示核一、核二、核三等廠都將在2025年之前到期不再延長,而核四廠則不啟封不運轉,即所謂的2025非核家園,且 #三座老舊核電廠皆在活動斷層8公里內,核四呢?最大的問題就在地震帶,地調所召集地質學家審查台電核四場域地質報告,確認十公里內至少存在40公里以上活動斷層(https://pse.is/RNM6A),不管是燃煤或是核能在台灣都走不下去,所以目前的 能源政策是非核+減煤,2025年以前減少的煤甚至要比減少的核電更多,做法是增加再生能源及節能過渡期增加天然氣,然而燃氣的隱憂是運途過程有更高的風險,可能造成國安危機,之間的取捨考驗著全民的智慧。
 
申翰也藉由卡大地布光電開發事件,不斷強調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環社檢核)的重要性,太陽光電最大問題在於 #選址,如何選到適當的地點,降低生態、文化、社會功能的排斥,在前期選址就必須先審慎評估,而後期的環評已無助於選址,如何在環境與社會及開發商之間的取的平衡與尊重,政府又應扮演何種角色?協助廠商前期盤點、政府內部的整合協調、充分且尊重的社會溝通,都將是環社檢核機制應發揮的功能,在談到學習日本得農電共生,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農電共生的主從關係應以農為主電為從,然而現況卻是顛倒過來,仍是大資本地開發商才有本錢做農電共生,而小農們則無力於此,中間的落差,仍需靠政府法規修訂才能改善。
 
談到轉型,申翰提到在台灣不管任何議題轉型都遇到了共同的敵人 #信心不足,當民眾期許政府能多做出更多改變,但改變通常伴隨犯錯的可能,當政府犯錯常常是一股腦地指責臭罵,長期咒罵文化下來公部門只會更保守,或許民間也應面對變革時以鼓勵及合作取代謾罵,畢竟我們都在同一座島,多數的人都期許國家會變更好,申翰也提到在環境人才培育上,仍舊遠遠不足,#能源議題是跨領域的專業,過往或許是工科、機械系等才會培養其專業,但談到那麼多的能源問題,也了解到其實能源議題是橫跨領域跨專業的,再生能源是目前迫切的議題,在專業人才培育上教育體制需趕緊跟上,在現場有位設計系的學生表示雖在設計展上展現環保概念的成果,但生活中能做的事仍舊有限只能從日常生活著手,缺乏能夠投入能源轉型事業的機會。
 
最後不管選擇什麼樣的發電⽅方式, 都不應該建⽴立在 #弱弱相殘之上。核電所在地的居民與空汙重災區的居民是可以不必被相互對立互相壓迫的,猶如儲放核廢料的蘭嶼與北海岸,也不該是對立的。 by申翰
 
_         _
 這是向望咱的未來
 單純的期待
 這路上因為有你
 咱這馬才會徛佇遮啊
 這是過著咱的生活
 上好的所在
 囝孫嘛佮咱做伙
 咱久久長長住佇遮啊
_          _  拍謝少年《北海老英雄》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