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舉辦好國學院 盼堅實中臺灣全民防衛網絡

2023年8 月08日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舉辦好國學院 盼堅實中臺灣全民防衛網絡】

臺中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今年五月起舉辦「好國學院」系列活動,盼透過探討國防及民防議題以強化心防,使民眾瞭解臺灣有能力作為民主防衛的島嶼國家。8月5日好國學院講座,邀請壯闊臺灣創辦人吳怡農談「強化社會韌性,全民防衛怎麼做?」吳怡農強調:「社區越穩定,國家越有韌性」,民間組織培力民眾了解災害時如何緊急應變,並擁有生存能力,是增加公民社會的團結與安全意識。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也表示:「臺灣唯有從心防、民防,國防,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架構保衛自己的能力值,我們才真正有能力守護臺灣民主」。

因此好國學院系列活動不只從認知作戰、民主防衛等角度切入,近期還有長期投入國防議題研究,並甫從烏克蘭前線參訪回臺的新北市議員林秉宥分享「阿共打來怎麼辦?談地方觀點的防衛能量」,以及大型論壇「民主防衛—極權侵略事實與對抗」,由文山社大學程經理李明哲、臺北市議員苗博雅、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等,共同為臺灣民主防衛集思廣益,直指核心討論實際禦敵可能。此外,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亦將舉辦「中國切片影展」,並與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合辦「戰地啟示錄II」展覽。

昨日吳怡農從中國防空能力涵蓋範圍為始,提醒聽眾臺灣正面臨什麼樣的處境,然而不論國防預算或兵力差異,臺灣需有不對稱策略的思考,理解軍事防衛、國土安全與社會韌性,才是三個互相串連、守護臺灣的根本策略。而他所推動的後盾計畫是透過個人訓練、團隊操演,以及綜合災害的演練,讓參與者學習各類災害現場的緊急應變原則。最重要的是,培力社區領導者、自主運作,厚實基層民主。

而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以不同角度面對臺灣處境,自開幕講座邀請曹興誠談「為什麼臺灣可以走向文明社會,而中國不行?」時,他便曾表示:「不統不獨是自欺欺人」,並且「不要老是感嘆,要站起來行動」,公民要付出自己的力量。而後透過媒體識讀、社群媒體假訊息及認知作戰,以及來自中國用詞的文化統戰等講座,釐清並辨別中國如何滲透在臺灣人生活周遭,盼凝聚公民共識,為身處同一個家園、為雖是小國但卻是好國的臺灣付出心力,一同建立屬於臺灣的全民防衛網絡。

【2023 好國學院】講座✦阿共打來怎麼辦?談地方觀點的防衛能量

時間:9/02(六)14:00-16:00
講者:林秉宥/新北市議員、《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
主持: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地點:南園酒家(台中市中區民族路34號)
主辦: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2023好國學院】論壇:民主防衛—極權侵略事實與對抗

時間:10/21(六)14:00-17:00
主持:董建宏/台灣中社社長
與談: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何澄輝/黑熊學院執行長
李明哲/文山社大學程經理
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地點:中興大學農環大樓10F國際會議廳
主辦: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366630429_310047148054765_473276420938326088_n.jpg (2048×1365)

366676429_310046898054790_5102971769965526738_n.jpg (2048×1365)

366358891_310046954721451_6501715368413458275_n.jpg (2048×1365)

366540343_310046851388128_7999945179468649663_n.jpg (869×1241)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