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好國學院】強化社會韌性,全民防衛怎麼做?

2023年8 月05日

364808267_308677721525041_2808314908630563867_n.jpg (2896×1448)

【2023 #好國學院】強化社會韌性,全民防衛怎麼做?​​

講者 壯闊台灣 吳怡農 首先提出非常重要的概念:「民主是需要不斷去維護的。」從許多其他國家的歷史都可以知道,並不是推翻極權、民主化後,一切就解決了,我們每天都要努力去維繫民主。​

面對中國一直以來針對台灣的軍事投資,台灣為了應對,國防預算雖然逐年提升,但和大國相比仍然非常稀少。講者提出當兵力懸殊時,採用「不對稱策略」,才有獲勝的可能。除了軍事防衛,國土境內的安全與加強社會韌性更是關鍵。​

如何加強社會韌性?一般民眾須具備災害應變能力,包含緊急應變、避難管理、群眾與車流管制和資訊傳送等技能。講者分享烏克蘭一般民眾如何應用各自的能力互相幫助,譬如修車廠開始焊接路障阻擋戰車、鄰居用毯子合力協助老奶奶疏散。只有社區鄰居才會知道彼此的情況、彼此協助,因此每個人都具備這些應變能力非常重要。​

透過實際操演學習如何搬運傷患、如何使用止血帶等,不只是為了戰爭,同樣也可以運用在面對地震、土石流等災難的時候。這正是吳怡農創辦〈壯闊台灣〉的原因,所有的公民行動都是從在地開始的,因為各自平時的訓練,才能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對自己生活的社區提供關鍵協助。​

面對可能發生的天災人禍,與其每天擔驚受怕,不如站起來行動,參與不同課程實際演練、學習避難知識。把自己裝備好了,自然就不會太過害怕,更能在事件發生時成為自助、助人者。​

大家一起動起來吧!

366061607_308677891525024_8745837059282673719_n.jpg (2048×1365)

365931637_308679714858175_2848767048542813306_n.jpg (1479×1109)

362990695_308679901524823_5422182747926774999_n.jpg (2048×1365)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