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兔嘲男孩】電影座談

2023年4 月07日

0319【兔嘲男孩】電影座談

文 / 議題組 芸甄

「這是一則已經被反覆訴說,卻不厭其煩敘述的故事。」--演員Thomasin  McKenzie(飾演片中猶太女孩Elsa Korr)

---------------------------------------------

●重複闡述歷史,防止重蹈覆轍

電影雖然分類為黑色喜劇,若將情節放在現實中會是很痛心的悲劇,對10歲的小男孩更會是成長中的創傷。由於父親正在為國家打仗,德國打輸戰爭對Jojo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以及心中崇拜的偶像希特勒,形象在腦中瓦解。在片中Jojo面對的衝突包含種族間的誤解衝突、自己所愛的媽媽與偶像希特勒價值的矛盾、服從獲得團體歸屬感與善良的選擇……等。

歌手吳志寧分享,除了以好萊塢視角,帶有點英雄主義的色彩電影呈現之外,我們也需要理解希特勒這類草根性人物,當在文學、經濟體上都是有魅力的。值得思考的是,人類的互相侵略是怎麼開始的?現在我們正在搖搖擺擺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而追求主體性的過程,不要變成另一個納粹。

●系統性的體制迫害

極權統治下的系統性加害體制,無法靠少數極端思想統治者完成。哲學家漢娜鄂蘭曾提及,德國社會的納粹體制並非僅有少數極權統治者就能造成;當時也德國社會也默許了軍國主義,將軍國主義內化在社會中。政府如何透過系統性制度,將意識形態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讓全民配合。過去在蔣經國主政的時代,國民黨政府自創「三合一敵人」:中共、海外台獨與黨外(島內民主運動人士)。再透過當時官方媒體的宣傳、以及軍政系統的監控與打壓,將這些人妖魔化,把系統性的偏見轉化為民眾相信的事實。

吳志寧分享兒時在電視上看到施明德被通緝的新聞畫面,詢問家人這個人是誰,家人回答了他不是壞人。恐怖統治時代,勇敢站出來的人只會被關入監獄或者以其他方式消失在台灣社會中,家人們看到相關媒體報導時,也不敢和孩子們說真話。

行動者的痕跡,就是反抗體制,將龐大的系統性體制拔除。片中Jojo的母親,將猶太人藏在自家樓上,在藏猶太人是違法的情況下,仍有人願意為了真正的善站出來。連結到台灣當時進行黨外運動人士,在承受恐怖統治的龐大的心理壓力之下,看清楚其中的是非對錯,竭盡全力為後代爭取民主、自由,不讓違反人權的作為繼續發生,不願意成為附和邪惡體制的幫兇。


 

●觀眾互動:社會對話進行

觀眾提及,看到片尾Jojo和猶太人的互動,看見每個人都害怕失去;不論是失去所愛、失去所擁有或者失去信仰。在不願意看到的許多事發生之後,Jojo所能做的,就是面對過去曾對猶太人的誤解,以及以行動做出彌補。

接著該位觀眾補充到,當我們在試著和價值衝突的一方對話時,是需要時間了解他的生命背景。包括理解在洗腦、資訊控制之下,接受政治資訊的方式之下;以及不論對哪一方來說,重新理解過去對政治情感上的糾葛,改變過去習慣的思考方式,以及對社會的認識,都是不容易的。

另一位觀眾以近期湯德章大道更名的例子,回饋該如何進行社會對話的想法。除了進行對話之外,自身還有沒有空間去理解對方?如會好奇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是怎麼認識湯德章的?他認識的湯德章跟我認識的有甚麼不一樣?是什麼讓這些不一樣發生?要讓對話開始進行之前,不能先否定一個人的自尊。

好民理事長芳如回應極權體制特有的威權崇拜現象,例如蔣經國立的蔣中正銅像,以及更改全台灣各地的路名。過去由上層統治階級往下訂定各縣市的道路名稱,以及從現在由下而上,由民間發起的想將路名去威權化,是某種社會價值正在體現。想將路名改為什麼名稱,反映這個社會的共識是什麼,認為什麼是想要討論的,想要價值澄清的。

為了延續給下一代和平生活而不要重蹈仇恨,所以有面對過去歷史矛盾之必要。特別是身處認知作戰第一線的台灣,更需要讓後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該怎麼看待過去,影響著下一代如何面對未來世代可能面對的矛盾;所以更不能悲傷留在過去不提,需要反覆訴說這些故事,記起仇恨、對立如何發生。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