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通袂記二二八! 「自由路上藝術節」從多元視角辨識威權統治  籲積極落實轉型正義 強化內部民主韌性

2023年2 月25日

   

「2023自由路上藝術節」由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台灣中社、臺中市陽光城市發展協會、林李娥教育基金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共同主辦,於本月25日登場。本次藝術節為全台灣最早的228紀念活動,活動從228連假的第一天(2月25日)持續到4月8日(407言論自由日之後),以觀點多元的主題講座、電影放映、音樂表演、人權市集等,探討白色恐怖歷史、支持台灣民主價值。

自由路上藝術節自2019年創辦至今已屆五年,今年透過「多角視界」為題,規劃各種不同角度觀看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人權迫害。主視覺設計用黨國象徵、警總標誌及台灣窗花等元素帶出極權壓迫的台灣歷史,而重組的元素則帶出台灣歷史錯綜複雜的濾鏡視角。開幕講座邀請前促轉會主委、政治受難者楊逵孫女、東華大學教授楊翠以講題「流麻溝十五號極其外:白色恐怖中的女性」分析白色恐怖中受迫害的女性。此外,2月26日也舉辦真人圖書館邀請白色恐怖末期,於綠島受刑的台中政治受難者黃坤能演講,同日在全安堂外特別舉辦人權市集,邀集NGO組織串連倡議公共議題,也有特色商家販售中台灣限定小物及美食。自2019年開始,藝術節均有稱香港的相關活動。今年特別邀請香港藝術家黃國才(Kacey Wong)與台灣藝術家李文政,在3月18日進行對談,將討論如何以藝術行動做為社會政治的參與。每年自由路上藝術節均以紀念鄭南榕的自由路上音樂節為閉幕活動。今年自由路上音樂節將在台中文創園區舉辦,預計於4月8日下午舉辦。將邀請獨立樂團演出以台灣為主題的創作,歡迎所有人一起共同思考走過威權的民主社會如何繼續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由。

除透過活動推廣議題,本屆自由路上開幕記者會也廣邀各界關注轉型正義的支持者出席。包含鄭南榕胞弟;同時也是自由之路藝術節發起人的鄭清華、立法委員張廖萬堅、台灣中社社長董建宏、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南方雜誌創辦人呂昱、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以及流亡台灣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材等。

針對轉型正義議題,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及自由路上藝術節策展人林芳如首先表示:「自由路上藝術節五年來,累積一萬五千位支持轉型正義的民眾參加活動,我們也招募超過一百位志工。年輕人是行動派,希望辨識過去歷史的暴政,避免任何悲劇在這片我們喜愛的土地重演。鄭南榕用行動提醒我們勿忘二二八,因為二二八是台灣的傷口;而我們必須打開傷口,讓膿流出來才會癒合。」

而同為主辦單位的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也說:「台灣的第二次二二八,林宅血案發生時,我非常悲痛,開始節食,當時林雙不也發誓,每一篇文章都要回饋悲慘受害的土地,後來鄭南榕也發起紀念活動。但現在媒體與民眾卻在連假搞得普天同慶,我覺得很感慨。所以我今天很激動,歷史總要有人記得,希望喚起更多人記得二二八,還有四月七號鄭南榕自焚,爭取台灣獨立的自由。也邀請各位三月四日參加新文化協會主辦的『紀念二七部隊吃飯糰』活動,認識二二八事件中最勇敢的人們。」

長年推動台灣民主運動的前輩鄭清華則表示:「我們面對威權,第一個想法就是「亂」,很難清一條路走出去。威權統治下有兩個重點,第一要撿拾歷史記憶,第二是要辨識自己是誰。台灣要有任何獨立的情勢之前,必須要有獨立的文化,才會有獨立的國格。」

而本週宣布繼續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打拚的立法委員張廖萬堅也發言:「不管是二二八或四O七,我在立法院常常呼籲,我們的教材太少。恢復人權最重要的是透過文化跟藝術,而市集跟藝術節可以讓參與者對歷史有更深的了解,雖然過程比較慢,但能更深入人心。自由路上藝術節將台灣過去被掩埋的歷史,慢慢地出摸索出來,透過電影、戲劇裡的文化,讓人們了解歷史事件真正的過程。」

今年以共同主辦身分加入團隊的台灣中社社長董建宏也說:「以前念雄中時第一次了解到二二八,當時只聽教官說他們是民進黨的暴徒,後來才認識台中的二七部隊和雄中的學生自衛隊。這些人守護了台灣,以民間力量反抗國家暴力。二二八我們要去思考,透過行動保衛我們的權益,產生對歷史的思索,如此才能將國家維持在『自由的窄廊』。」

積極推動台灣轉型正義的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說:「我們必須對傷痕有理解的義務,要畫出不可碰觸的紅線,不該對二二八屠殺進行肯定或是辯護。轉型正義是為了避免悲劇重現,除了對內的清算及責任追究、立法建國,也要注意中國的協力者,不能讓政權落入親中政黨執政,讓轉型正義變成無用。」

此外,今年特別邀請到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同時也是南方雜誌創辦人的呂昱前輩說:「目前正在撰寫轉型正義三部曲小說,預計年底能完成第一部出版。高三參與學運時,國民黨抓了三百多人,只有五人沒有被放出來,我是其中一個,但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被關的原因為何。」

最後則是去年與藝術節共同策劃史明「凡人」攝影展的史明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發言:「我一直感覺台灣人很沒自信,不敢說自己的話,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台灣人面對二二八是卑微的,只期望和平,但這是不可能和平的。我看到很多人在二二八那天快樂出遊,希望大家都有機緣去了解、去跟人講二二八,自由是一個方式但不是目的,台灣獨立建國才是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說起自由路上藝術節策畫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團隊與青年志工共同學習策畫、共同經營對話平台的理念。志工代表黃意淳為這兩年多來參與藝術節籌備發表感言:「第一次參加自由路上是在2019年,也是好民舉辦的第一屆。當時我是以觀眾的身分去參與,因為那時候我覺得需要找一群人,來一起紀念二二八。那時2019年初,我開始擔憂台灣在不理性的氛圍下,選出一個荒唐無知的總統。如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中『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這段話一直像夢魘,好像我們對於台灣歷史的認識,都是要經歷學生階段後,再自己回頭補課。」

除了提及參與心得,黃意淳也向與會貴賓介紹主辦單位這次準備的禮品「228潤糕」及「利口樂喉糖」。「228潤糕」是由李勳墉博士發起。每年他都請義美製作這個壓製了「二二8」圖案的綠豆潤,透過各地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分享給社會大眾。上面的圖案由李博士設計,島嶼的形狀加上橫跨的二二八,不只紀念台灣人的苦難日,橫向延伸的「二」更是台灣人心手相繫的象徵。而「利口樂喉糖」則是紀念當初進口該商品的鄭南榕先生。由這兩種食物懷念過去爭取台灣民主的前輩。

主辦單位在「睹物思人」的規劃外,也特別規劃了吉他音樂演出,分別演奏了〈伊是咱的寶貝〉、〈全心全意的愛你〉、〈晚安台灣〉等三首與台派非常有淵源的曲目,〈伊是咱的寶貝〉是2004年228紀念日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的主題曲、〈全心全意的愛你〉則是由本土詩人吳晟改編作詞,並由其子吳志寧演出、〈晚安台灣〉連結台灣近年最大的學運318事件。希望透過音樂回顧台灣歷史上的這些民主時刻。

開幕記者會尾聲,自由路上藝術節再次發出聲明:「228不該只是假期,這應該是台灣人一起認識、了解自身土地傷痛的日子」。在記者會現場,主辦單位也佈置小型書展,並於展覽檯面標示台灣歷史上對民主運動相當重要的日期,例如407言論自由日、715台灣解嚴、1210美麗島事件、316二七部隊烏牛欄之役等;當然也包含228和平紀念日。而在這些日期標示下方則有對應的書籍,深入探討台灣民主發展的脈絡。這場小型的書展是聲明後的行動,即便只是閱讀一本書、翻閱一本繪本或漫畫,在紀念人權迫害的日子裡希望大家不能忘記歷史上的傷痛,並積極守護當代的民主價值,積極落實轉型正義的推動。

自由路上藝術節今年共規劃了13場活動,包括1場走讀、1場市集、1場大型音樂會、2場電影放映、8場講座。舉辦至今準備進入第五屆,儘管疫情影響,也已累積一萬五千人的參與。透過融入轉型正義的價值,以及青年觀點的活動設計,探究42年來台灣基本人權受到打壓的幽閉歲月,也促成跨世代間對轉型正義的對話,是「中台灣最大台派藝術節」。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