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壇成果報告:台中州廳怎麼了

2020年12 月09日

2020.11.30

今天一大早就來台北成果報告,看到其他各地團隊也在為地方努力真的感動。

從三月提案到文化部後,好民文化通過甄選獲得文化論壇補助,讓我們得以將台中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古蹟空間,以審議民主的方式,邀請市民朋友共同討論台中州廳在修復後的運用可能、市民對台中州廳(以及台中)的願景討論。

這半年來,我們透過議題前導活動、審議民主工作坊、好國好民講座、詩畫台中活動、好民開講、台中州廳及舊城區未來發展綜合座談大會,一起面對這個重要的國定古蹟。

台中州廳的議題不只是文化政策的議題、她同時是台灣歷史視角的議題、也是城市發展路線與願景的議題、其位在台中舊城區,她的未來也是社區的議題。

因此我們認為,將此議題帶回到市民社會討論,好民責無旁貸,因為我們的組織使命就是「扎根台中在地、深化公民社會、推廣民主教育」,讓台灣成為一個好國好民的國家。

在這幾個月來,我們以議題前導活動、審議民主工作坊、好國好民講座邀請瞭解台中舊城區發展歷程的專家、建築師與瞭解地方政治的講師、政治工作者、舊城區創業者、審議民主主理論與應用⋯⋯,從不同角度豐富市民對此議題的認知後,最後兩階段、再與夥伴團體熱吵民主 Taiwan Reach-Out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共同進行五場市民開講、以及兩週前的綜合座談大會。我們非常努力規劃,希望從廣度到深度都兼具,來討論「台中州廳與舊城區發展」。

除了上述原因,好民文化到底對台中州廳的未來有什麼立場呢?以及我們到底在這過程裡得到什麼結論呢?

台中州廳目前為國定古蹟,也是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的五座官廳之一(其中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州廳、臺中州廳、臺北州廳),甚至有人認為比新竹州廳更具規模。從建築物本身美學觀點來說,台中州廳是台中市瑰寶。同時,她也與不遠處的國定古蹟台中舊火車站相呼應。

對好民文化來說,台中州廳的重要性,在於歷史中,台灣人對她的各種回應。比如,1913年,起建台中州廳之時,也是林獻堂、林列堂、辜顯榮、蔡蓮舫、林熊徵等人開始奔走、期望為台灣青年建立一所台人中學的時候,這也是為何台中一中校史起頭總是寫著「『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而透過史料也知道,台中一中建校過程,前人與總督府的協商,也包括協力建造台中州廳。

正是因為台中州廳,台中人開始更加有自決意識自己為 「台灣人」,並且也因為台中火車站,這個區塊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聚集、共同思索如何集結、為台灣做更多事的區域。

1920年,台中州成為地方制度中五州二廳的一環,轄下從台中市到南投、彰化北斗⋯都是台中州廳管轄。而在這麼大的區域裡,台中州廳所在的區域,是充滿族群界線,也因為殖民統治所標記的族群身分,各方能士開始以現代民族意識、以「台灣人」作為民族認同 ,思索如何提升「台灣人」意識以及為台灣做事的地方。

1921年1月底,林獻堂領銜發起的、向帝國議會首次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這項請願運動持續了13年。

而同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4-1926年,文協在霧峰萊園舉辦夏季學校,課程從資本主義、外國政治、現代醫學等等。1926年 台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開設清信婦產科醫院。1927年,台灣民眾黨台中新富町的聚英樓宣布成立。

有許多關於台灣人在討論如何讓台灣更好的故事,在百年前的這一區,一直在發生,這些帶著對土地對人民的信心與力量,當時豐沛了這個區域。而這些都是為了回應台中州廳這個官署所產生的「行動」,無論是社會的、文化的、教育的、政治的。

也因此,看待台中州廳的議題不只是古蹟保存的層次問題,我們反而在觀點是往未來的方向。也就是,當我們看到前人在當時考慮思索的的是台灣與台灣人的未來。百年後的我們,在捲動公民文化參與的過程,也有一個共識方向,也就是對於台中州廳與舊城區,我們希望的是市府對州廳的未來運用方案,一定要降低「官署本色」、要做到這樣,就是不要再像過去,民間的意見總是在官署外圍,而是州廳要成為台灣人的州廳、台中人的州廳、社區的州廳。

倘若,她只是一個洽公才會進去的州廳,這樣的方向就完全辜負那段歷史的份量。因此,未來期望市府能接受市民期待州廳引領台中未來願景的看法與政策建議,包括州廳未來不要只做辦公廳舍,要有完整的文化聚落評估;州廳應該是一個能悅納0-99歲、無障礙的公共空間,週邊也應該是交通友善(特別是行人友善);州廳不只要反映記憶的台中,還有未來的台中、要成為有市民共榮感的州廳、一個市民為主體的環境⋯。

從思索州廳開始,我們已經啟動也集結了城市中的好民,一起投入市政的監督。我們也歡迎更多人一起來加入!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