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外時代的民主夢:《狂飆一夢》映後座談 活動側記(一)

2020年3 月24日

#內容可能有部分劇透
黨外時代的民主夢:《狂飆一夢》映後座談 活動側記

講者:廖建華 / 電影導演
主持:黃小奈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全面罷免協會理事長


3/21星期六晚上的中央書店,狂飆一夢紀錄片的播放開始了。影後是導演廖建華與觀眾來賓的熱烈對談與分享。這是一個不同以往的紀綠片,片中呈現了過去爭取民主的抗爭者在當今的生活真實面貌,也展現了二位主角對於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爭扎。

​觀看完電影後,主持人小奈首先提問的是,導演拍攝此紀綠片與出書的動機為何,又為何會選擇曾心儀與康惟壤這二位主角。建華導演道出,在就讀清大化工所時,他對文學產生了更多的熱情,且在單眼相機可以拍攝影片和參加一些社會運動後,他慢慢地開始接觸了電影。這部紀錄片是2015年8、9月開始籌劃,2016年開拍。他心中已有想要拍攝的內容,對於以往較常被提出討論的內容是如何抗爭,這對他來說是有距離感的,而能觸動他的是拍出年輕世代值得去了解的故事,這也是為何這部紀錄片的首要目標觀眾群是20-40歲的人們。導演說在他的書中有提到抗爭的部份,而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是可以展現難以訴說的影像內容。對於參與民主抗爭的人而言,每個人的參與的路和故事各有不同,而影片中的二位主角,他們身上有較明顯的特質,也可說是呈現某種映照。導演希望給予更多曖昧的可能性,以提供更多層次的觀看感。影片中沒有要提供特定的方向,而是希望觀眾從中有不同的收穫。角色的挑選部份,導演提到曾心儀心中有一些難以釋懷的部份,而她的生命中的困惑等是透過寫作予以抒發,康大哥則是以左派的特質吸引著他。


​主持人小奈再提問導演是如何定義小人物及基層黨工呢?且拍攝此部紀錄片時的迷人之處為何?建華導演說,基層有一種定義是指在主流權力圈以外的人,所以小老闆等也都可以稱為基層,而這是一群為數眾多的人。他認為最迷人的部份是與主角們的相處。他很佩服這些當時反抗當權的長輩們,他們選擇了自己想做的事,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他們的作為已溢出於社會常軌,這對導演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與會中有一位觀眾分享他曾在從事社會運動時,有長輩提醒他說:「除了運動,生活還是要顧。」是否是希望現在參與社運的人不要有人生遺憾之事發生。建華導演則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每個人因環境不同、個性不同,際遇也就有所不同。而他指出這部電影是希望除了能突顯一些問題外,也可以被看見和討論,其中沒有好與壞。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所以可以有更多元的討論,而這些面向之前較少被關注過。與會的觀眾中也有一位曾參與過去爭取民主抗爭的社運人士,她分享了當時的情境與心情。她說一般的電影中基層的身影很難被看見,可見基層社會人士的孤單。而她看完這部紀綠片後,心中有些許的沉重與心酸。最後她呼籲現代的年輕人,自由民主得來不易,希望大家能珍惜。


​這是一場獨特的映後座談,它沒有討論激烈的民主抗爭過程,而是以較不為人所常見的角度來呈現過去台灣社運人士的真實生活面貌。除了街頭,原來生活也是一場無可迴避的戰役。

側記:李嬑蒨 / 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攝影:廖家瑞 . 柯瑜綉 . 林冠廷 / 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