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報名中|港台同行系列講座—— 未滿18上街頭︰烽煙之下的香港兒少人權現況

2019年11 月08日

港台同行系列講座|未滿18上街頭︰烽煙之下的香港兒少人權現況

9月22日,香港油塘魔鬼山海邊,發現一具全裸浮屍。其後,死者確認為9月19日失蹤的15歲少女。由於生前是游泳好手,沒有自殺動機,又曾多次參與反送中示威,引發社會對警方私刑的懷疑;10月5日,《緊急情況規例條例》生效的第一夜,於港警武力鎮壓的過程中,一名抗爭者中槍重傷。其後,官方公布該名香港人,年齡僅為14歲。

當今香港,許多抗爭者未滿18歲,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定義下的「兒童」。據報導,自六月「反送中」運動爆發至今,香港共有超過2300人被捕,其中750人未滿18歲、105人未滿16歲。數據仍在更新中,令人憂慮。

於此同時,香港警方濫用制度,竟將立意在於將兒童隔離自危險家庭的兒童院,充當拘留所,強行將兒童與家人分離,不被允許正常就學上課,化作當權者懲罰人民的工具,嚴重侵害兒童受教權。這種劇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然而,是什麼原因,讓「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在人生本應無憂無慮的時光裡,奮不顧身地走上街頭,即使面對警棍、催淚彈與子彈,甚至被逼與家人分離,承受極不人道的後果,仍堅持要走上街頭,對抗極權? 身為公民,又應該如何面對與理解這樣的既定事實,進而思索自身的使命與可能性?

今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11月20日同時也是「國際兒童人權日」,我們希望從香港的「流水革命」(Water Revolution)作為切入的視角,喚起台灣民眾對於兒童權利的重視。並特別邀請來自香港的陣地社工Esther,從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分享抗爭現場與背後的一些關於兒少處境的觀察。

#免費活動 #自由入場 #兒童人權

 

 

–––––––——–––– 講座資訊 –––––––––——––

講題 / 未滿18上街頭︰烽煙之下的香港兒少人權現況
時間 / 11月21日(四)晚上19:00-21:00
與談 / Esther(香港陣地社工)、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
主持 / 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地點 / 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報名 / https://pse.is/MSKL7  座位有限,敬請提前報名。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