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影展聚落串連放映_好民場

2019年10 月03日

好民文化行動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厚植公民社會為己職,長期關注人權議題,並辦理人權教育相關活動。

今年度,好民文化行動和國家人權博物館、台灣南方影像學會共同主辦「人權影展聚落串連好民場」,將透過《傘上:遍地開花》、《午夜行者》兩部紀錄片的放映,分別帶大家回顧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發生的源委與重要歷程,以及受塔利班政權追殺的阿富汗導演,帶著全家跨越3,500英里逃難的歷程。

期待透過看見他國之處境,共同思考台灣的未來,並珍惜、守護台灣得來不易之民主、自由與人權。

 

|放映場次|

人權影展聚落串連放映_好民場
 

第一場次放映《傘上:遍地開花》

時間|10月16日(三) 晚上19:00-21:30
與談|楊宗澧 / 社運工作者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第二場次放映《午夜行者》

時間|10月19日(六) 晚上14:00-16:30
與談|邱伊翎 /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影展報名|

兩場次報名至2019年10月15日(二)晚上23:59截止,
敬請提前至官網 https://pse.is/KUDV6 報名,名額有限敬請把握。

 

|電影簡介|
 

《傘上:遍地開花》

當中國政府毀棄承諾,限制香港人自由投票選出屬於自己的行政長官時,香港人為堅持擁有提名權,提出「公民提名」,然而,此舉卻被中國政府宣告違憲。

2014年,數以萬計的香港人為了爭取民主,佔領香港的中樞,政府總部外圍,此為「雨傘運動」的起頭。

本片以社運人士及參與運動的市民角度為出發,記錄下從「六四燭光悼念」開始,到「九  二八」數萬名示威者包圍並佔領政府總部的歷程,帶領觀眾透視整場運動的核心,並見證香港民主的遍地開花。

片長|120分鐘
導演|梁思眾
獲獎|201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午夜行者》

當塔利班政權對阿富汗導演Fazili和他的妻子發出通緝時,他們被迫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逃離自己的國家。

導演Fazili3支手機記錄下一家人逃亡過程中的日常,他們為了尋找安全且能長期居住的避難所,藉助火車、計程車甚至步行抵達歐洲,在漫長的路程中,他們所面對人口販子的威脅、殘酷的戶外環境、骯髒的難民營等種種困難 。片中呈現了被迫逃亡的難民所遭遇的種種艱難,同時,也捕捉到逃亡家庭中成員彼此堅定的愛 

片長|88分鐘
導演|Hassan Fazili
獲獎|2019年日舞影展、柏林影展入選作品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