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市民影展側記─《脫口罩!找藍天》系列紀錄片

2018年11 月08日

好民舉辦的「人權視角─市民影展」在2018上半年播放多部與人權(種族、同性戀、勞工權益、白色恐怖)主題有關的電影後,下半年定調在環境權,尤其台灣西半部進入秋冬霧霾空污季,更希望市民透過觀影,反思做為人的生存基本權利。

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放映「脫口罩!找藍天」系列紀錄片,挑選播放了《西海岸異世界》、《寶島微塵》、《空氣男孩》、《九百公尺的距離》四片,也邀請掌鏡製作《九百公尺的距離》的林芸彤導演進行映後與談。

林導演在高雄出生、成長,看到在水泥廠旁的高雄文府國小,全體師生共同使出反應協商、升空污旗等發聲及教育行動,曾成功讓東亞水泥停工一陣子。反觀,在雲林六輕旁的許厝國小,已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教授研究指出:許厝國小學童驗出身上含高致癌物,亦有縣政府提出遷校辦法,卻有九成家長反對該措施,引起她與夥伴的好奇,遂決定選擇許厝國小做為拍攝主題。拍攝過程以不干擾學童為主,不問尖銳的問題,而詢問其對於環境的感受,孩子們多表示不瞭解環境的異樣,只覺得學校很新、很漂亮。

林導演表示,因本片拍攝方式屬於溫和行動,並沒有遭遇廠方大動作的刁難。拍攝與調查的結果,會發現不是單一因素,一部分是政府搬遷配套沒有規劃完全,教室、接送讓家長都覺得不便,另一是六輕廠公關手腕高明,反向操作質疑詹長權教授的報告;當地有流通《親親報報》免費刊物,查證後可發現發行商在台南的地址是假的(並無該地址),刊物上盡見頌揚六輕的文字,文章甚指出六輕煙囪排來氣體皆為水蒸氣;回饋金也是六輕的「敦親睦鄰」手段,設籍麥寮鄉民眾每人一年可領7,200元,而指出麥寮死亡人數下降的報導,其實是刻意將不住麥寮的麥寮籍居民計入統計分母中。

六輕造成的傷害,不只停留在麥寮,夏天吹著西南季風,有害物質便會飄到彰化大城鄉的台西村,民眾有組成自救會,但訴訟打贏相當困難。台灣司法的公害舉證,在受害者身上(需自行蒐證有罪),不像歐美國家的公害舉證,在工廠方(工廠要舉證自己無罪);即便GDA濃度高,民眾難以證明出於廠區,六輕廠區是私有地,公部門人員也不能隨意進出,難以採證,且六輕律師團會採用不同數據與環團、民眾對抗,律師團議會要求指出是哪根煙囪導致鄉民罹癌。

參與的民眾對空污有感,紛紛提出感想、所聞及提問,有民眾表示自身曾接觸許厝國小孩童,看到孩子圖畫中對藍天白雲的基本畫面是為奢求,感到難過;有民眾表示公部門對廠區的稽查往往無效,因相關局出會在稽查前發文知會,讓工廠有控制排放量的機會;有民眾表示,看回台中在地問題,除了火力發電廠,正隆紙廠對他來說也是很大的污染源,需要民眾勤勞的舉報,促使其改善設備。

林導演表示,民眾的集結,能逐漸匯聚成壓力與改變的力量,持續關注相關報導即是很好的行動,也歡迎民眾參加「無煤中台灣 永續又健康」反空污遊行(2018/11/18,台中市公益路集結出發);好民文化行動亦在映後與談的尾聲,說明「以核養綠」公投內容的錯誤資訊,呼籲市民們在11/24除了進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外,也針對第16案公投案(﹝案文﹞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投下不同意票。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