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藏畫的女人:張捷✶

2025年3 月19日

2025自由路上藝術節✶島嶼星火】#免費活動

 ✶介紹|藏畫的女人:張捷✶

▌ 無法被提及的名字,不見天日的畫

《嘉義公園》、《淡水》、《淡水夕照》等一幅又一幅令人驚豔的作品,都是出自於陳澄波之手,這三幅作品分別於2002年、2006年及2007年,在國際拍賣會上屢次刷新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價的紀錄。

二二八事件發生,陳澄波被槍決後,他的名字也成為禁忌,擁有畫的人,有的塗掉署名、有的把畫燒掉,以免惹禍上身。張捷為避免丈夫的藝術成為政治災難下的犧牲品,她把畫作一幅幅拆下,將畫框公開燒燬,並將原畫連同素描藏在家中閣樓。她擔心畫作久不透氣會發霉,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爬上閣樓,把上百幅畫作一一攤開用報紙覆蓋,層層疊疊再重新藏起來。

這些工作既瑣碎又勞累,更不知道這些畫有沒有重見天日的一天,但張捷只是沉默的守護著,成為「藏畫的女人」,也把滿腹的話都藏起來。與此同時,張捷身邊充滿著情治單位監視、親友疏離、家境困苦等生活上種種的磨難。她仍憑藉著堅忍的意志,含辛茹苦的教養子女,並告誡子孫絕對不可以參與政治,就這樣避過動亂的年代。

1979年,距離陳澄波辭世已32年,張捷在台北春之藝廊籌辦了陳澄波首次的遺作展。今日我們得以看見這些畫作,靠的是張捷的勇氣與機靈,並用生命保護陳澄波的畫作,將畫藏了近三十年,於臺灣藝術史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才得以流傳至今。

當我們看著張捷翻閱畫冊裡得來不易的作品圖片時,或許張捷看到的不只是陳澄波的作品,也是滿腹對先生的思念,還有那說不清道不盡的冤屈。

3月22,邀請您一同參與這場講座,聆聽施如芳編劇的介紹,重新見證關於藏畫的女人——張捷的故事。

圖片來源:陳澄波妻子張捷,1979年,李賢文攝。

。﹢✕∴ ✶ ∴✕﹢。

 時間✶3.22(六) 14:00-16:00
 主講✶施如芳|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陳澄波基金會董事
 主持✶黃意淳|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地點✶文創產業園區衡道堂小禮堂|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報名講座:https://www.ccat.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95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