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與世代責任: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挑戰

2025年3 月18日

轉型正義與世代責任: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挑戰

20250316 對談講座
杜武青 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
林芳如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
主持人:王信允 台灣中社秘書長/楊逵文教協會理事

以台灣歷史文化主體性而舉辦藝文活動的自由路上藝術節,在3/16與杜聰明博士獎學金金會共同合辦「轉型正義與世代責任: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挑戰講座」,活動在中央書局舉辦。此次對談杜武青博士分享自己的祖父──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從清帝國時期童年成長、日治時期青年時期、後來成為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歷經國民黨威權統治、最後創辦高雄醫學院與原住民醫學專班的生命故事。也藉此鼓勵台灣青年在時代劇變之際,仍樂學至上、堅定台灣人的認同,為台灣人開創更公義的未來。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林芳如則是從自由路上藝術節從一開始紀念鄭南榕堅持主張台灣獨立為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殉道,直到如今成為青年世代探究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剝奪基本人權的國家暴力,來說明青年世代以創意視覺設計、共學台灣、深化民主的社會溝通行動,在中台灣進行轉型正義的推廣。她並提及藝術節的活動成為政治受難者與享受民主自由的青年跨世代溝通、與情感支持的社會介面。此外,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也透過嚴謹的藝術節志工培力課程,讓志工們得以跨領域合作,深刻瞭解轉型正義歷史真相確認與加害者責任釐清、去除威權象徵、彌補政治受難者及家屬傷痛的重要性。她並強調,活動至今已進入第七年,八成以上志工為30歲以下,更有40%為22歲以下的青年志工,顯示年輕世代對於轉型正義的支持。

主講者杜武青教授提及杜聰明博士(1893-1986)在回憶錄寫著「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並以醫學改變台灣人命運為使命。他1930年在「台北更生院」,以「漸進式禁斷療法」跟「毒癮尿液篩檢法」成功矯正至少13,000名鴉片煙癮患者。國民黨來台後,他是首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臺灣大學教務長和代理校長。當時他為了台灣醫學研究者的職涯考量,堅決反對台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合併。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家族長輩遭捕,他聽從建議躲避,才免於二二八屠殺受難。他在1954年創立私立高雄醫學院時,校徽的設計字樣即為University,而非College,因為他認為全世界最好的大學都是私校,他更深感原住民區域(當時稱山地區)醫療跟教育資源貧乏,因此在高醫首創原住民醫學專修班,提供保障名額,要求原住民學生畢業後回鄉服務。在高醫教學藥理學教學時,他堅持以台語授課,堅持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為台灣人開拓時代之路。杜武青博士表示,分享杜聰明醫師的精神,期能鼓勵台灣年輕世代一起在時代巨變下,仍堅持為台灣未來努力。

另一位主講者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林芳如則向聽眾介紹自由路上藝術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轉型正義。她強調,自由路上藝術節的特色包括:多元的藝文活動形式、強調中台灣在地性、女性發聲觀點、跨領域與跨世代對話,因此又被稱為「台派藝術節」。藝術節的目標是透過文化藝術活動,凝聚台灣人對未來的共識,透過歷史真相的藝文情境與申訴對話,找回真正屬於台灣人的話語權。她強調,國民黨威權統治超過半個世紀,過去國家暴力系統性壓迫政治異議者,甚至無辜受害者。儘管轉型正義工程有透過補償進行,然而,當年遭受國家不法侵害基本人權者,及其家屬均受到長期監控。因此,廣義來說,政治受難者並不只是政府目前有的二二八受難者名單、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名單,若包含家屬,恐怕超過十萬人以上。而這些政治暴力創傷是跨世代的,儘管台灣過往歷史因上述悲劇而讓一般人不願靠近,但是自由路上藝術節每年特別從歷史事件中,找出台灣人不畏威權統治、勇敢追求民主改革的真實事蹟,從紀念到為歷史重新上色,透過青年行動,讓社會大眾靠近台灣歷史,珍惜台灣民主法治與自由,並共同思考台灣未來。

她強調,作為目前全台灣唯一長期程紀念活動辛苦難免,但青年志工共學、共好,在投入推廣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承擔引領台灣前進的責任,又加上今年無端受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污衊並要求政府補助單位追回已補助之活動經費。好民文化行動協會仍然在總共18個團體合作之下,舉辦了由下而上、民間自主的「台派藝術節」,就像中研院吳叡人教授所言,「做台灣人自古以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為了打造好國好民的未來,中台灣青年仍會持續為推廣轉型正義行動,因為中台灣的歷史需要更多人知道,中台灣的主體與精神也需要受到重視。

兩位在對談時也論及談轉型正義的必要,以及對未來的期望與想像。杜武青教授分享對於歷史真相的回顧、了解,才會真的建立未來的和平發展,譬如1939西班牙的佛朗哥建立獨裁政權,1975年過世,到了2007年才成立法案處理這段獨裁歷史,2019才移除佛朗哥位於烈士谷的屍體。雖然轉型正義的過程會很漫長且緩慢,但還是要做。林芳如副理事長則以菲律賓的狀況提醒大家威權復辟的可能。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執政時,與馬克仕家族關係良好,馬可仕曾經迫害民主運動者的歷史被抹滅,儘管過去遭到獨裁者馬可仕迫害的政治受難者抗議,但杜特蒂總統卻以「原諒之名」,讓馬可仕移葬英雄墓園,另一方面,執行轉型正義工程的執法者更因政治壓迫而流亡海外,而獨裁者的兒子費迪南・馬可仕也在2022年五月高票當選總統。轉型正義要的不是特權,而是強調歷史真相也是基本人權,透過歷史,是為了避免民主倒退、失去人權之後,才要爭取民主與自由。台灣人透過民主追求的歷史看到永續民主的重要性,這是轉型正義很重要的一點。

最後對於未來的期望與想像,林芳如副理事長則強調,轉型正義非常需要落實到日常生活,比如:國幣、校園內去除威權象徵(孫中山遺像與蔣介石銅像)、並且,給下一代真實的、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內容,甚至帶領下一代思考屬於台灣人的紀念日。她強調,台灣在民主化後,由民間發動轉型正義推動,如今應是政府的責任,民間團體會給政府壓力,但是國民黨更須反省而非讓轉型正義倒退,因為探討歷史是為了去除威權遺緒思考,同時更是藉此鬆解中國民族主義論述,壓迫台灣文化民主自由言論的連結。杜武青博士則認為,民間團體非常重要,透過他們才能讓社會持續關注。此外,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透過教育培養年輕世代積極行動。

兩位講者都認為過去政府對於轉型正義有許多處理,包含政治檔案解密、處理不當黨產等等;但也有所不足,特別是日常生活的轉型正義──中正路、中正公園比比皆是,硬幣上也還刻著獨裁者的頭像。主持人王信允也分享面對今年預算被大量刪減凍結,嚴重影響轉型正義業務的推動,甚至一些紀念場館也可能面臨強迫休館的危機,邀請大家持續關注。

自由路上藝術節今年主題為「島嶼星火」,自2月23日開幕講座邀請杜正勝院士以「台灣人談台灣的歷史敘述」開講,並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連假舉辦「二七部隊紀念互動展」,至今已經舉辦五場多元形式的藝文活動,還包括兩場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桌遊互動體驗,讓年輕人認識轉型正義。系列活動接下來還邀請作家林蔚昀在3月21日談創作;陳澄波基金會董事施如芳以「藏畫的女人:章捷」進行演講,而3月29日則邀請主張台獨的政治受難者楊碧川談「我有罪,我就是台獨」。今年雖然沒有大型的音樂節活動,但仍會在4月3日到4月16日與何春木文教基金會舉辦「台中黨外運動照片展」,並在4月6日辦理小型講唱會,以作為言論自由日的紀念活動。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