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回顧❸ 好國好民講座與劇場工作坊◢

2025年1 月08日

◤2024年度回顧❸ 好國好民講座與劇場工作坊◢

5+2場活動,用多元角度成為好民!

今年的「好國好民」系列活動,透過5場講座與2場互動劇場工作坊,以多元的形式帶領民眾回顧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並深刻感受自由民主的可貴。​

◤從不同面向的講座來探討台灣的民主進程◢​

↘ 台灣如何撐人權?談台灣在東南亞公民空間緊縮下的角色 

由亞洲公民未來協會研究員楊俐英,帶領我們了解東南亞各國公民空間的緊縮情勢,包括政府對於性傾向的管控。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國家,如何支撐他國前進人權價值,值得我們去反思。​

↘ 「用你的魔法對付你?」從威瑪共和談反民主與防衛民主 

林佳和老師以「威瑪共和國」為例,提醒我們民主與民粹僅有一線之隔。民主應是一個多元討論的空間,而非單純的多數決,否則極易淪為多數暴力,侵蝕民主的根基。​

↘ 揭開煉獄─網路獵騙式性私密影像報導分享 

報導〈青春煉獄〉的蔣宜婷記者分享了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的事件。讓我們意識到尊重他人自主權的重要性,並反思社會安全網的漏洞,從而探索重建信任與安全的互動環境。​

↘《聽海湧》之後──二戰台籍日本兵的真實歷史 

陳柏棕老師以《聽海湧》為背景,揭示二戰時期台籍日本兵的真實經歷:他們被派往南洋作戰,面對轟炸、飢餓與疾病,即使成功活著回到故鄉,也留下難以遺忘的創傷。而戰後政權的轉移,讓這群經歷戰火的台灣人陷入身份認同的矛盾。台灣歷史的多重面向與深厚複雜性,絕非二元思維所能涵蓋。​

↘ 如何把空間轉化為教材?轉型正義空間教育政策與實務分享 

行政院副處長石樸講述不義遺址保存與活化的價值,並分享捷克的轉型正義案例,接著蔡明恆老師透過教學上的經驗,和我們分享在校園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轉型正義。最後,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聚焦台中刑場與監獄等不義遺址,喚起對地方歷史的記憶與反思。藉由三位講者從不同面向的分享,帶我們看見轉型正義在政府、教育與地方的多元實踐。​

 

◤除了講座外,也藉由身體來感受自由珍貴◢​

在第一場的互動劇場工作坊中,木有枝劇場以「音樂之島」為劇本背景,描繪新政府登島後,原本家喻戶曉的歌曲一夜間成為禁歌的情境。參與者透過自身選擇主導劇情走向,親身體會從自由到受壓抑的對比,深刻感受到自由的得來不易。​

第二場則融入了台灣戒嚴時期政府的線民監控、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等元素,讓大家體會監控者與被監控者的不同感受,也在與其他人的互動中碰撞出不同的反思與體悟。​

 

◤大家的活動回饋◢

⟡「演講內容很豐富,很多珍貴的文史資料。」​

⟡「民主發展的危機,可以回到民主核心價值,人性裡,既得利益階級對於威權心態的不放手,自由和平等就不會成為真正的民主精神。裹著糖衣的民主,就會淪為民粹、偏激極端、反人權的威脅恐懼」​

⟡「很有既視感,要靠自己努力,謝謝好民文化行動!」​

⟡「勿用二分法看歷史,吸收新知,珍惜台灣。」

如果妳/你也期待台灣的多元樣貌可以被更多人認識,並深化我們的民主自由,邀請您成為好民之友

➜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