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度回顧❷ 好國學院 ◢

2025年1 月08日

◤ 2024年度回顧❷ 好國學院 ◢



今年是「好國學院」的第二年,在台海局勢日益升溫的背景下,越來越多民眾對中國可能入侵台灣感到憂心。然而,若民眾缺乏戰爭基本認知、救護技能及後勤支援知識,便難以達成真正的「全民防衛」。

因此,今年好國學院以「民主防衛」為核心,從四大層次出發,探索國際與在地的防衛議題:國際外交的民主防衛、戰地記者的前線觀察、全民防衛的日常轉譯、紮根地方的民防訓練。

◤ 5場活動:連結全球視野與在地實作 ◢ 

↘ 印度公使近四年:我從印度看見的機會 
由曾任印度公使的陳牧民教授來分享,從台灣與印度的非正式外交合作,台灣的外交人員會積極參與印度在地的國際會議,主動與印度的政治人物接觸,或是讓台灣的相關新聞在印度媒體上曝光,在國際舞台上為台灣爭取更多能見度,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存在與價值。

↘「國防關我什麼事?」—女性與性少數觀點的國防討論 
講者Cony以數據揭示女性在國軍中的弱勢,並探討性別平等與全民防衛的連結。她強調,然而,身為台灣人,發生戰爭時無一倖免,這是我們必須討論國防的原因,戰爭並非單靠蠻力,女性同樣能在體能與專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軍事漫畫化:心戰的建立
軍事漫畫家梁紹先在軍中服務超過20年,並在2009年推出《國防報告書漫畫版》,用圖文呈現國防報告書,讓更多人認識國防。並藉由漫畫情節啟發民眾建立「備戰」意識,他指出當人民積極備戰時,也會成為敵軍是否攻台的判斷考量,備戰不僅不會引戰,反而會讓生活更安全。

↘面對軍事災難的準備:軍事單位辨認、防災包規劃、傷患救助實作 
由台中自訓團帶領,帶大家學習軍事單位辨認、認識基本的防災、逃難知識,讓民眾對於災害有更完整的心理準備,也實際操作止血帶與繃帶包紮等救助實作技巧。透過實作,讓民眾掌握災害應對的基本能力,有機會成為前線支援力量的一環。

《軍事相對論》:台灣國防與國際局勢 
講者相振為透過講座剖析第一島鏈的地緣政治,聚焦中國、美國及周邊國家的互動,認識台灣在台海上的定位。他也指出當戰爭開打時,無法上戰場的民眾也有許多方式可以維持國家正常運作,例如物流與貨運屆時會成為傳遞物資的重要角色,我們都能在戰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 大家的回饋 ◢

⟡「當理所當然的事情消失之後,人們才會驚覺原來自由是這麼重要的事情。」

⟡「感謝協會用心的主辦,這次活動非常完善」

⟡「許願有更多工作坊或其它參與者有更多投入的活動。」

⟡「涓滴成河,持續深耕!」

如果您希望好民可以在民主防衛上更加努力,邀請您一同加入好民之友!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