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外來勢力對台的資訊戰。本場講座邀請中研院民族所劉文副研究員,與我們淺談資訊戰,並針對近年台灣社會中「性別爭議」如何被用來操控、影響我們看待民主、台灣作為共同體的觀點,更提供一般民眾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
公民開花:媒體識讀種子培力計畫
【JK羅琳不知道 性別二元論的挑戰】講座側記
側記撰寫|志工:曉葶
【台灣有戰爭?在哪裡?】
2003年,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重新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定調「對台三戰」,包含心理戰、法律戰與輿論戰。
| 心理戰:針對台灣軍方人士,削弱軍人抵抗意志。
| 法律戰:挑戰現有法規的底線,例如將中國漁船事件中公海內海化。
| 輿論戰:透過媒體宣傳與網路輿論,操控資訊與文化,影響台灣內部對議題的情緒,甚至使人們對客觀訊息失去信任,最終瓦解民主社會的互信機制。
資訊戰正屬於輿論戰的範疇,而台灣目前正面臨這些手法的混合戰。混合戰並非以傳統軍事攻擊作為開端,而是以低門檻的方式滲透並影響社會。
【資訊戰如何分化性別的論述?】
台灣是亞洲對性別倡議高度關注並有發展的國家,但性別議題同時也常引發重大爭議。例如,2018年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過程中,社會輿論中頻繁出現「錯假資訊」。由於當時同婚公投綁大選,各政黨雖內部意見不同,最終仍選擇團結一致,導致性別議題高度政治化。
在認知作戰「境外、大量非自發、國與國」的框架下,劉文老師分享了兩個近期明顯屬於認知作戰的例子:
| 10萬印度移工讓台灣變成性侵島
在台灣與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消息傳出後,網路媒體與論壇出現大量雷同的論述,例如「印度移工來台會導致大量強暴和性侵案件」。不久後,一些台灣女大生自發組織了拒絕印度移工的遊行。
根據公開資料(IORG資料庫),這些言論中大量使用中國用語(如炸鍋、低端),以偏概全(如"女大生集體表態"),甚至帶有歧視色彩。更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上至少39個帳號張貼「中國移工比印度移工好」的相關論述,中共官媒後續多次引用「台灣網友」的說法進一步操弄輿論。
| 俄羅斯指控林郁婷「就是男性」
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林郁婷是男性,後來學者發現該單位長期由「俄羅斯天然氣(OAO)」投資。此外,在烏俄戰爭後,專門針對歐美散布烏克蘭假新聞的帳號與中國媒體公司「河北秦皇島」,也透過類似管道渲染性別拳擊手的爭議。
俄羅斯與中國為何針對台灣發動攻擊?劉文老師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參加國際賽事時在國名上的爭議。他們不希望台灣選手得獎後引發「為何台灣不能以此名義加入國際賽會」等話題,因此透過散布假訊息與操控輿論,甚至促使選手被取消資格來達成目標。
【性別作為資訊戰的問題】
對多元性別與性少數的不了解,容易造成資訊落差。而性別議題因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往往更能激起情緒化的反應。
右翼保守勢力善於利用性別議題分化民主,上述案例便是利用並加深台灣社會原有矛盾,操控輿論、極化不同立場。這類現象不僅在台灣發生,也是全球趨勢。然而,因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性別議題更容易成為資訊戰的工具。
【身為民間人士的我們,該如何應對性別資訊戰?】
劉文老師提到人民在備戰中扮演主動角色,而非單純等待軍方救援,因此她提出幾項建議:
| 注意過激、極端、無證據的資訊
以印度移工議題為例,看到「印度移工讓台灣變成性侵島」的標題時,應冷靜思考。實際上,台灣科技產業已有許多印度移工(技師),卻未因此傳出相關案件。
| 留意社群背後的資金來源
以林郁婷事件為例,中國「河北秦皇島」媒體公司以繁體中文經營臉書粉絲團,平時以「經典語錄」吸引流量,但爭議事件時則推廣挑起對立的文章,衝高議題在繁體中文社群的能見度。
| 避免落入性別二元論
以林郁婷案件為例,雖然以「台灣的女兒」稱呼、或展示林郁婷童年穿裙子的照片有助澄清,但這類論述可能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本應是多元的,認識生理多樣性才是關鍵。
【認識多元彼此、尊重少數,守護民主台灣】
劉文老師提到,近期台灣關於性別的新爭議(如跨性別免術換證、中國跨國同婚、李琴峰事件)值得關注。
我們應冷靜辨識這些議題背後是否存在分化社會的意圖,學習認識多元、尊重少數,共同守護民主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