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開花|媒體識讀種子培力計畫【12.21JK羅琳不知道─性別二元論的挑戰】活動側記

2024年12 月28日

台灣正面臨外來勢力對台的資訊戰。本場講座邀請中研院民族所劉文副研究員,與我們淺談資訊戰,並針對近年台灣社會中「性別爭議」如何被用來操控、影響我們看待民主、台灣作為共同體的觀點,更提供一般民眾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

公民開花:媒體識讀種子培力計畫
【JK羅琳不知道 性別二元論的挑戰】講座側記

側記撰寫|志工:曉葶

 

【台灣有戰爭?在哪裡?】

2003年,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重新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定調「對台三戰」,包含心理戰、法律戰與輿論戰。

| 心理戰:針對台灣軍方人士,削弱軍人抵抗意志。
| 法律戰:挑戰現有法規的底線,例如將中國漁船事件中公海內海化。
| 輿論戰:透過媒體宣傳與網路輿論,操控資訊與文化,影響台灣內部對議題的情緒,甚至使人們對客觀訊息失去信任,最終瓦解民主社會的互信機制。

資訊戰正屬於輿論戰的範疇,而台灣目前正面臨這些手法的混合戰。混合戰並非以傳統軍事攻擊作為開端,而是以低門檻的方式滲透並影響社會。

【資訊戰如何分化性別的論述?】

台灣是亞洲對性別倡議高度關注並有發展的國家,但性別議題同時也常引發重大爭議。例如,2018年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過程中,社會輿論中頻繁出現「錯假資訊」。由於當時同婚公投綁大選,各政黨雖內部意見不同,最終仍選擇團結一致,導致性別議題高度政治化。
在認知作戰「境外、大量非自發、國與國」的框架下,劉文老師分享了兩個近期明顯屬於認知作戰的例子:

| 10萬印度移工讓台灣變成性侵島 
在台灣與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消息傳出後,網路媒體與論壇出現大量雷同的論述,例如「印度移工來台會導致大量強暴和性侵案件」。不久後,一些台灣女大生自發組織了拒絕印度移工的遊行。
根據公開資料(IORG資料庫),這些言論中大量使用中國用語(如炸鍋、低端),以偏概全(如"女大生集體表態"),甚至帶有歧視色彩。更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上至少39個帳號張貼「中國移工比印度移工好」的相關論述,中共官媒後續多次引用「台灣網友」的說法進一步操弄輿論。

| 俄羅斯指控林郁婷「就是男性」
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林郁婷是男性,後來學者發現該單位長期由「俄羅斯天然氣(OAO)」投資。此外,在烏俄戰爭後,專門針對歐美散布烏克蘭假新聞的帳號與中國媒體公司「河北秦皇島」,也透過類似管道渲染性別拳擊手的爭議。
俄羅斯與中國為何針對台灣發動攻擊?劉文老師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參加國際賽事時在國名上的爭議。他們不希望台灣選手得獎後引發「為何台灣不能以此名義加入國際賽會」等話題,因此透過散布假訊息與操控輿論,甚至促使選手被取消資格來達成目標。

【性別作為資訊戰的問題】

對多元性別與性少數的不了解,容易造成資訊落差。而性別議題因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往往更能激起情緒化的反應。
右翼保守勢力善於利用性別議題分化民主,上述案例便是利用並加深台灣社會原有矛盾,操控輿論、極化不同立場。這類現象不僅在台灣發生,也是全球趨勢。然而,因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性別議題更容易成為資訊戰的工具。

【身為民間人士的我們,該如何應對性別資訊戰?】

劉文老師提到人民在備戰中扮演主動角色,而非單純等待軍方救援,因此她提出幾項建議:

| 注意過激、極端、無證據的資訊 
以印度移工議題為例,看到「印度移工讓台灣變成性侵島」的標題時,應冷靜思考。實際上,台灣科技產業已有許多印度移工(技師),卻未因此傳出相關案件。

| 留意社群背後的資金來源
 以林郁婷事件為例,中國「河北秦皇島」媒體公司以繁體中文經營臉書粉絲團,平時以「經典語錄」吸引流量,但爭議事件時則推廣挑起對立的文章,衝高議題在繁體中文社群的能見度。

| 避免落入性別二元論 
以林郁婷案件為例,雖然以「台灣的女兒」稱呼、或展示林郁婷童年穿裙子的照片有助澄清,但這類論述可能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本應是多元的,認識生理多樣性才是關鍵。

【認識多元彼此、尊重少數,守護民主台灣】

劉文老師提到,近期台灣關於性別的新爭議(如跨性別免術換證、中國跨國同婚、李琴峰事件)值得關注。
我們應冷靜辨識這些議題背後是否存在分化社會的意圖,學習認識多元、尊重少數,共同守護民主韌性。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