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酒公賣局臺中分局

2019年2 月25日

最早是由日籍商人赤司初太郎(1874-1944)於1914年6月所設立的「赤司製酒場」,1922年日本政府徵收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中酒工場」,台灣省政府接受後改制為「台灣省公賣局第五酒廠」。

菸酒公賣局臺中分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1947年3月2日早晨,臺中市民聚集於臺中戲院舉行市民大會,會後,民眾決定遊行示威,爾後分別包圍警局、專賣局台中分局等。其中謝雪紅率領部分遊行民眾至菸酒公賣局臺中分局找尋分局長,但分局長早已逃離。群眾要求公賣局職員宣布廢除專賣制度,且該局財產改由群眾來管理,並要求這些職員寫下保證書。起先這些職員以負責人不在為由推託,但群起激昂,要求職員們應立即擔保,眾怒難違之下,這些職員方才共擬保證書交付謝雪紅。

 

參考資料: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