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101葉石濤誕生日】

2023年10 月31日

 

【歷史上的今天——葉石濤誕生日】

葉石濤(Ia̍p Si̍k-tôo),1925年11月01日出生於台南市白金町,年少時曾經接受過漢文教育,後來考進台南州立二中(今國立台南一中)。
葉石濤還在年少的階段,就已經對文學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致與熱忱,十六歲的他,以日文小說〈媽祖祭〉等作品,投稿至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雜誌,雖然並沒有被正式錄用,卻也由此開啟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1943年,十八歲的葉石濤以小說〈林君寄來的信〉刊載於西川滿所主編的《文藝台灣》雜誌,而這也是他的出道代表作品,耽美細膩的文字風格,得到了「浪漫教主」西川滿的肯定與重視,並在後來聘請葉石濤作為《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

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葉石濤一度在台南擔任國小老師以及台南工學院的科員,並且陸陸續續發表數篇隨筆、評論以及小說。

那段時期,台灣社會也正歷經著政權的轉移,以及隨之而來的語言、文化方面的改變,過去作為一名日文使用者,現在則要轉而開始使用華語,對葉石濤而言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依舊努力適應,另一方面,他也向當時許多台灣知識份子一樣,積極透過閱讀,保持對時局、社會的關注,熱切迎接一個嶄新的時代的開始。

然而,新的開始卻將他帶向了白色的荒蕪。

1951年,葉石濤被指控接觸社會主義的思潮與讀書會,因此遭到逮捕,並以「知匪不報」的罪名判刑入獄五年,後來在蔣介石就任第四屆總統後,「施恩」減刑為三年。

過去,葉石濤是在優渥的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年少得志,也在文學創作的領域上獲得了前輩的肯定與讚美,即使是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戰後的他也積極適應新來的政權與社會環境,如今卻莫名其妙被關進牢獄裡受苦,這樣劇烈變化的人生際遇,是他從來都難以料想得到的。

出獄之後,背負著「政治犯」罪名的葉石濤,沒辦法回學校教書,只能透過臨時代課以及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來謀生,整整有十五年的時間,他沒辦法進行文學創作。

一直到1965年,葉石濤又開始執筆發表小說,遂又在十五年之後,將他的寫作生涯重新接續;然而,與年少時耽美細膩的文風不一樣的是,經歷過白色恐怖經驗的葉石濤,筆下的文字變得內斂、苦悶,帶著濃厚的壓抑感,而他對白色恐怖經驗最鮮明深沉的刻畫,則在後來成為了「台灣男子簡阿淘」的系列小說。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進行文學評論的寫作,並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有關於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包含〈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等文章。1987年,葉石濤出版了《台灣文學史綱》一書,這是第一本台灣人自己撰寫的台灣文學史,書中透過作家與代表作品的羅列、整理,以清晰的脈絡敘述台灣文學的發展。

葉石濤認為,所謂的「台灣文學」,是反映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的真實生活,他更指出,從他所成長的日治時期以來,台灣的作家,就始終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覓取更佳的民主自由的生活」,因此他也將自己的生命投注於其中,一輩子都為了建立台灣文學而持續奮鬥。

2008年12月11日,葉石濤病逝於高雄的榮總醫院。他的出生地是台南「府城」,而他人生後半段的生活,則是在高雄左營的「舊城」,在他離世之後,他的名言:「台灣作家必須敞開心胸,開拓更大更多的台灣時空,台灣文學才有磅礴的氣勢,擠進世界文學的大門。」則被雋刻在左營蓮池潭畔的文學步道基石,留在了舊城,留在台灣這片土地上。

***

加入小額捐款,支持專欄運作,文化建國鬥陣來!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