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913邱連輝逝世】

2023年9 月13日

 

 

【歷史上的今天——邱連輝逝世】

邱連輝(Hiu Lien-fui)先生,1932年誕生於屏東郡長興庄麟洛村(今屏東縣麟洛鄉),由於父親早逝,他和弟弟便在祖父母以及母親的扶養下長大。邱連輝自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大學)司法行政組畢業之後,曾經在內埔國中擔任教師,但很快地,他就在因緣際會之下,被鄉親推舉參選麟洛鄉鄉長,以二十七歲的青年之姿,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那時候,他也是全台灣最年輕的鄉長。

回憶起這場選舉的競選過程,邱連輝曾經回憶道,那時候國民黨籍的對手透過賄選,試圖拉攏村民,而他則以建設性的政見作為訴求,結果對手眼看著沒有辦法與他競爭,竟然就開始想動用其他手段來阻撓他,包含藉口宵禁,管制交通,並且對邱連輝的相關人馬多加刁難。但這樣的選舉步數,卻不被當地鄉親買單,反而群起反彈,用選票教訓了邱連輝的對手,也讓邱連輝罕見地突破了在當時黨國體制的運作下,被國民黨牢牢操控的地方派系的侷限。

而當選鄉長之後的邱連輝,也確實兌現他的政見,並且放下派系之爭,他認為,盡量拋開派系色彩,施政才會順利,在他有目共睹的施政成績下,過去想要將他除之而後快的國民黨,後來反而積極地延攬他入黨,並且提名他參與其他的選舉。

在邱連輝早期的從政生涯中,他仍是以國民黨籍的身份來參選鄉長、屏東縣議員以及省議員等公職,而他的表現也十分亮眼,只不過他時常針對國民黨內部有所批評,也與國民黨形成較為緊張的關係。包含他曾經批判國民黨省黨部,在監察委員許舉的時候進行賄選,以及省政府浪費公帑的情況。另外,他也曾經針對十大建設中,北迴鐵路開挖機器的選用不當,以及台中港建港位址選擇不當等重大議題提出質詢。由於專業而犀利的質詢內容,加上敢於和省黨部、省政府抗衡對峙的問政作風,使得邱連輝受到媒體的好評,也在民間累積了很高的聲望。

他曾經自述,為了要充實自己的問政水準,以及拓展問政的視野,他在擔任省議員期間,也會利用出國考察的機會,透過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作為台灣的施政參考和借鏡,充分地運用了出國考察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也因此得罪許多黨內的高層,如蔡鴻文、謝東閔等人,到後來,明明具備高知名度與民間聲望的邱連輝,在競選省議員連任時,就沒有再獲得國民黨的提名了。那時候是1977年,國民黨這樣的舉動,不僅沒有擊垮邱連輝,反而在當時黨外聲勢逐漸興起的同時,在屏東鄉親的鼓勵之下,邱連輝最終選擇脫黨參選,而也獲得了高票連任的佳績,與許信良被合稱為「北許南邱」。

1979年,邱連輝在擔任省議員的任內,參與了01月21日的橋頭事件,以及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雖然在美麗島事件之後的大逮捕中,邱連輝一度遭到逮捕,但很快地又受到釋放,是當時被逮捕的黨外人士中,少數被釋放者。

關於他被釋放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當權者對於邱連輝的聲望有所忌憚,也有人認為是黨外的夥伴私下串連營救,而被釋回的邱連輝,也因此得以繼續積極投入黨外運動,奠定了他日後在政治工作上的重要定位。

1981年,邱連輝當選屏東縣長,而這也是屏東第一位黨外縣長,更是第一位客家籍縣長,此外,他也積極地提拔、栽培黨外人士,尤其是在他的故鄉屏東,將黨外的意識凝聚茁壯。1986年,民進黨在圓山飯店創黨,邱連輝成為其中創黨的黨員之一,更在其後開始籌備競選立法委員,進軍國會。在擔任立法委員期間,邱連輝也持續秉持著過去擔任省議員時期,認真問政的精神,而在後來黨內新秀輩出,他才慢慢淡出檯面,退居幕後,成為指導新人的前輩角色。

晚年的邱連輝,曾經擔任過總統府資政,最後則在2010年09月13日病逝。

***
照片資料來源:典藏台灣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