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904雷震等人遭到逮捕】

2023年9 月01日

 

【歷史上的今天——雷震等人遭到逮捕】

|雷震與《自由中國》

雷震出生於1897年的中國浙江省,早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的他,曾經也受到蔣介石的信任與重用,甚至在後來將他聘用為國策顧問。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撤退,而也就在這一年,雷震與胡適 延續了原本在上海的計畫,移轉至台北籌備創辦刊物《自由中國》。

初期,《自由中國》也是以「擁蔣、反共」的立場來發言,然而到了後來,《自由中國》針對時局的關注言論越來越多,而對國民黨政府的批判也開始出現。在當時,歷經過二二八事件,無法也不能再任意出聲批判時局的台灣社會裡,《自由中國》成為1950年代,檯面上少數可以發表異議的刊物。

然而隨著威權政府對於權力的掌控欲望愈發強烈,這些針對當局批判的言論也就愈發刺目,而《自由中國》以及它的出版者、撰稿者們,也逐漸成為政府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並且開始拒絕將《自由中國》的廣告刊登在主流媒體的報刊中。
 

|反對黨!反對黨!反對黨!

1957年04月01日,朱伴耘已經在《自由中國》上發表〈反對黨﹗反對黨﹗反對黨﹗〉一文,提出成立反對黨,與執政黨相互制衡的想法,並呼籲「#強大的反對黨的存在是救國良藥」;05月16日的社論中,亦有言論批判當年的地方選舉,有諸多舞弊不公的現象。

1960年,雷震與黨外人士李萬居、郭雨新、吳三連、高玉樹等人共同發起連署,反對蔣介石三度連任中華民國總統,並在02月01日的《自由中國》刊出〈#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的社論,批評蔣介石不應尋求連任,違反《憲法》的精神。

同一年的05月04日,《自由中國》刊出〈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對於反對黨的籌組做了更進一步的鼓吹。

05月18日,由雷震主持、並有多名重要政治人物出席的選舉改進檢討會中,雷震主張成立新政黨,以此來追求選舉的公正性,藉以實現真正的民主,並且決議組織「地方選舉改進座談會」,以及開始籌組中國民主黨。在這之後,地方選舉改進座談會一共舉行了四次分區座談,會中皆有情治單位進行密切的監控。
 

|大江東流擋不住

1960年09月01日,殷海光執筆的〈大江東流擋不住〉在《自由中國》刊出,內容闡述籌組政黨就像民主潮流,是無可阻擋的。這樣的一番言論,終於觸及到國民黨政府的忍耐極限。於是,09月04日這一天,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罪」的名義,逮捕雷震、劉子英、馬之驌 和傅正等人。

隨後,雷震在軍事法庭上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等罪名,被判處十年徒刑;馬之驌、傅正被判處感化三年;被指控為「匪諜」的劉子英,則被判處十二年徒刑。

過去曾參與《自由中國》的創刊與自由中國黨的籌組活動,以及和雷震等人往來密切的學者胡適,曾向時任行政院院長的陳誠發出電報,批判此次的逮捕「甚不明智」,並且預見其將帶來不良的影響,並且引述西方國家的思維,力陳「批評政府」與「成立反對黨」,與叛亂罪名應無關係。

兩個多月後,胡適又轉而向蔣介石為雷震等人求情,然而蔣介石卻意有所指地回應胡適:「這一兩年來,胡先生好像只相信雷震,不相信我們政府。」而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之下,胡適也有所忌憚,因而不敢前往監獄探望雷震。
 

|回憶錄與新黨運動黑皮書

雷震在獄中服刑期間,曾經寫下四百萬字的回憶錄,但這份文稿在後來卻被獄方沒收並焚毀。1970年09月04日,雷震出獄之後,一方面持續關心台灣的政治發展,另一方面,則重建回憶錄的內容,寫出《新黨運動黑皮書》,並將手稿秘密寄送給當時人在海外的陳菊。

2002年,雷震案獲得中華民國官方的平反;2003年,《新黨運動黑皮書》則由遠流出版社所出版。
 

***
圖為雷震案進行審訊時,辯護律師梁肅戎先生抵達國防部軍法局。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