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903高玉樹誕生日】

2023年9 月01日

 

【歷史上的今天——高玉樹誕生日】

2021年01月,天外天劇場在夕陽餘暉的殘照之下,一點一點退離了時代的舞台。

他曾是1930年代引領風騷的豪華歐式劇場,巍峨高聳的形影,歷經時局的遞換流轉,彷彿是在目睹一場永遠搬演不完的眾生大戲。

更甚者,他還出其不意地,見證過台灣政治活動的一抹片段。

你知道嗎?由於位在火車站後站出口的正對面,再加上戲院本身就是一個人潮往來的聚集處,天外天劇場前的那一方廣場,在過去的選舉活動中,曾經是自辦政見發表會的理想選擇之一。

而且,台中有名的黨外人士、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的何春木先生,在1950年代參與地方選舉時,黨外人士高玉樹、以及省議會的「五虎將」——郭國基、吳三連、李萬居、郭雨新、李源棧等人,也曾在這裡出席,為他進行過助選演說。

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正是這位曾經幫何春木在天外天劇場前「喝聲(huah-siann)」過,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黨外先驅——高玉樹先生的故事。

***

高玉樹(Ko Gio̍k-sū),1913年09月03日出生於台北州七星郡興雅庄(今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一帶)。1926年,從公學校畢業的他,考入台北工業學校電器工學科,並在1933年遠赴日本留學。

由於高玉樹本身對於機械工程頗有造詣,又依靠著自身的繪圖技術與英文能力,當上了製造工業公司的顧問,1938年考入早稻田大學專門部。

1941年,高玉樹進入大學部就讀,卻因為與事務員產生衝突,被開除學籍。此後,高玉樹仍然留在日本結婚、就業,並在戰後擔任東京台灣同鄉會副會長。高玉樹非常重視在日台灣人的權益,並在後來又組織日本華僑總會,成為會長,持續為海外的僑民提供服務。

然而1946年07月,日本發生了一起在警察署前的武裝衝突事件「澀谷事件」,造成多名在日台灣人的死傷,也有數十人遭到拘禁,高玉樹在事件中持續為在日台灣人爭取權益,卻被國民黨政府當局以「戰俘疑犯」的名義押送至中國上海看守所,一共待了九十多天。

高玉樹在後來的回憶錄裡提到,這件事是「祖國」送給他的見面禮,但他也因此躲過了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回到台灣的高玉樹,在1951年參與台北市的第一屆省轄市民選市長選舉,結果敗選,選後他一度前往美國進修工程技術,返回台灣後,則發揮自己的專業,在美國懷特公司的歸建之下,擔任四十四兵工廠的技術顧問。

1954年05月,高玉樹以無黨籍身份第二次挑戰台北市長選舉,並以一萬多票的差距,贏過了對手,據說那一次的選舉,一直到美國國務院發電報祝賀他當選,蔣介石才裁定選舉有效。

一就職台北市第二屆民選市長,高玉樹就公佈了個人財產,遂也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個公布財產的地方行政首長,而本著自身的工程師服務精神,高玉樹致力於將台北建設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包含羅斯福路、松江路、重慶北路的拓寬,南京東路的開闢,以及在中山北路上興建復興橋。

1957年04月,第三屆台北市長選舉,高玉樹尋求連任,並與國民黨推派的市長人選競爭,然而開票過程中,卻不斷出現停電狀況,因此令人起疑,為了勸服支持者不要抗爭,造成政府大規模鎮壓人民的慘況,高玉樹在競選辦事處張貼「君子不計成敗,公道自在人心」以及「寧可光榮的失敗,不求不光榮的勝利」等標語安撫群眾。

恢復平民身份的高玉樹,曾經來過台中,擔任駐台美軍的顧問,一直到1964年,第五屆台北市長選舉,高玉樹又以無黨籍身份,再戰台北市長。

無畏國民黨對於自己的抹黑,深入基層拜票的高玉樹,最後以一萬五千多票的差距重回市長寶座。

在高玉樹擔任台北市長期間,對於台北的市政有著許與多重要的建樹,而以非國民黨身份馳騁於政壇,甚至後來還進軍內閣,接受任命擔任交通部長,事實上也十分難得。

當然,除了透過體制內的政治參與,來實踐自己的理想以外,有關於台灣的民主進程,高玉樹當然也是重要的參與者。

有鑒於國民黨政府長期以來在選舉過程中舞弊的行為,高玉樹曾和楊金虎、余登發、李萬居、郭雨新、楊基振 等人舉行檢討會,又邀請到《自由中國》雜誌的發起人雷震先生前來參加。

雖然在那場會議上,眾人都還未討論到組黨事宜,到了1960年,第四屆的縣市長及第二屆省議員選舉時,舞弊的情況不減反增,且益發嚴重,讓許多落選人心裡相當不平。

那次在台北市愛國西路的「自由之家」所舉行的檢討會中,主持人雷震提出成立新政黨的主張,隨即開始籌措中國民主黨的組黨運動。

這次曇花一現的組黨運動,後來在雷震被逮捕、新政黨暫緩成立、相關成員胡適拒絕接手主持的情形下不得不暫時結束。

而作為台灣重要的無黨籍政治人物,本身也很容易受到國民黨政府當局的猜忌。根據高玉樹的回憶,某次他從陽明山的住處開車離家,因為車輛故障而不得不停車維修,才驚覺車後不遠處,有個騎乘機車的人在跟蹤自己。

到達台北之後,他接到電話,方才得知雷震已被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拘捕,而後高玉樹也在半個月內,收到數張來自法院的傳票,他則以執政打利用司法資源打擊在野黨,司法獨立的機制已然失衡的理由,拒絕出庭。

這個事件後來在外國媒體的披露之下,使得政府當局不敢再輕舉妄動,高玉樹則是在形式上做了筆錄。

雖然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然而當時參與組黨過程的主要成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或退縮,他們在1961年組織了縣市議員全國黨外助選團,到台灣各處為黨外人士助選,日後更成為推動台灣民主運動的一股相當重要的力量。

***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