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901羅伯特.斯文豪誕生日】

2023年9 月01日

 

 

【歷史上的今天——羅伯特.斯文豪誕生日】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過去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台灣「#開港通商」的歷史事件呢?

「十九世紀中葉,隨著清朝政府簽署《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台灣也陸續開放了淡水、安平、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四個港口,作為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

在以前,當我們背誦著這些數不清的條約,聽著講台上的老師訴說著大清帝國的「天朝」尊嚴如何被「外敵」所糟蹋羞辱的時候,作為這個無論是地理位置、或是歷史脈絡,都得天獨厚的島嶼上的居民——我們,是否真的回過頭來認真思考,在「喪權辱國」等論述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呢?

1860年代,開港通商的台灣,實際上也正在迎接一個嶄新的轉捩點,一個嶄新的時代風貌,一個嶄新的島嶼的命運。歐洲各國開始在這裡展開頻繁往來的貿易活動。洋行和領事館開始在這裡被設立。

而就是在這個時期,一個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的英國人,也登上了這座島嶼。
他就是羅伯特.斯文豪。

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台灣也有人翻譯作史溫侯,1836年09月01日誕生於印度加爾各答。那個時候,印度還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管理之下。

年少時期的他,曾經被家人送往英國倫敦接受教育,後來因為被外交部錄用為領事人員,於是輟學前往香港受訓。隔年,斯文豪被派遣前往英國駐廈門領事館擔任職務。

1856年,十九歲的斯文豪首次來到台灣,並在今天新竹香山一帶做停留,那時候的他已經開始在台灣進行自然生態的調查與採集等工作。1858年,斯文豪又以搜尋失蹤的英國水手為由,搭乘海軍軍艦「不屈號」繞行台灣一周,並且見識到島嶼各處的風土民情。1860年,斯文豪來台擔任英國駐台副領事,同時也是首位駐台外交人員。

在駐留台灣的這段期間,斯文豪也利用公務之便,在台灣各地積極踏查,並且針對台灣的野生動植物進行更大規模的採集、記錄及整理。也因此,許多台灣現有的動植物種,也都是以他的姓氏來命名的,例如斯氏懸鉤子(Rubus swinhoei)、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等等。另外,以一身鮮亮的藍色羽毛廣為人知的藍腹鷴,其實也有「斯文豪氏鷴(Lophura swinhoii)」這樣的一個名字。

1866年,斯文豪受命前往廈門擔任代理領事,因此離開台灣。1875年,他退休並返回英國,在1877年病逝於倫敦。

斯文豪曾被英國動物學家司可特(Philip Lutley Sclater)稱為「有史以來最勤奮和最成功的探索博物學家之一」,而作為第一位針對台灣動植物進行大規模且系統性研究採集之人,斯文豪對於台灣早期的自然研究與生物分類學等領域,也確實奠定了相當深遠的基礎。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