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825杜聰明誕生日】

2023年8 月24日

【歷史上的今天——0825杜聰明誕生日】

「樂學至上,研究第一!」——杜聰明

杜聰明(Tōo Tshong-bîng),生於1893年08月25日,淡水縣芝蘭三堡北新庄人。年少時期於北新庄車程書房,受長兄杜生財的指導,開始接受教育啟蒙,後來又進入滬尾公學校就讀,並在1909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同一年,杜聰明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但當時校方以他的體格檢查不合格為理由,差點要將他除名,所幸在當時的校長 #長野純藏 的獨排眾議之下,仍然使杜聰明獲准就讀。

在醫學校的這段期間,杜聰明維持著優秀的成績,同時也努力鍛鍊身體,1914年,又以第一名從醫學校畢業,並在校長 #堀內次雄 的幫助下,於隔年前往日本,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杜聰明在1922年取得京都帝大的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的台灣人。

杜聰明專長的研究領域包含細菌、蛇毒以及藥理,此外,他也積極從事毒癮問題的調查與研究。1928年06月,他曾經前往朝鮮、滿洲和上海等地,調查鴉片成癮者的問題,並在《台灣民報》發表系列研究論文。

1929年03月,杜聰明就與 邱賢添開始治療鴉片成癮者,並在08月向台灣總督府提出《鴉片癮者矯正治療醫院設置建議書》。1930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人的抗議,以及國際聯盟的指責壓力下,創立台北更生院 作為戒治鴉片成癮者的場所,並由杜聰明擔任醫局長,實際管理院內的事務。

期間,杜聰明也發表了許多有效診治以及戒斷毒癮的研究報告,更在後來獲得日本學術協會賞的肯定1937年,杜聰明在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擔任教授職,主持藥理學講座,而他也是當時台北帝大僅有的一位台灣人教授。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杜聰明成為新設立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以及台大醫院院長。然而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後,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大肆搜捕台灣的知識份子,就連杜聰明也不得不暫時逃亡,躲避禍端,半年過後才又返回台大醫學院,繼續接任院長。

1948年,杜聰明一度以醫學院院長的身份兼任台灣大學的代理校長,直到1949年將校長一職移轉給傅斯年。1950年,傅斯年因病去世之後,由錢思亮接任校長,然而事實上,從1949年以降,杜聰明與前後兩任校長之間就時常產生意見相左的情形,而杜聰明也在1953年07月底從台灣大學辭退。

1954年,杜聰明於高雄創辦台灣第一間私立醫學院——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並擔任院長,一直到1966年退休。晚年的杜聰明回到故鄉台北安養,並在1986年02月25日逝世。

杜聰明用他的一生,投注在醫學研究與醫學教育上,不僅為台灣的醫學發展取得許多重要的里程碑,更培育出無數優秀的人才。

作為一個醫生,杜聰明對於人文精神也有著高度的重視與關懷。他曾經說過,「一個醫生必須要懂藝術、哲學、文學、宗教。」並積極地推動、鼓勵藝術文化。

高雄醫學大學現今仍然保存著的「鎮校之寶」油畫〈切膚之愛/割膚之愛〉,就是在描繪彰化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蘭大衛,切下妻子連瑪玉的皮膚,移植給台灣人周金耀的故事。

這樣一則關於無私及大愛的故事,正是當時在杜聰明的邀請下,透過台灣畫家李石樵生動細膩的筆觸,以油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而杜聰明更以這幅畫作來教育他的學生,期許他們能夠成為學德兼備的好醫生,盡心盡力為病人服務。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