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709李登輝發表兩國論】

2023年7 月04日

2019年,日本產經新聞曾在對李登輝的系列報導中,肯定李登輝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以及劃分台灣與中國之間界線的重要成就。

***

【歷史上的今天——0709李登輝發表兩國論】

1999年07月0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先生,在接受國際媒體德國之聲訪問的時候,面對記者提出「中國把台灣視為『叛離的一省』」之問題,做出了以下的回應:「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

李登輝也強調,中國政府把台灣視為「叛離的一省」,完全是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也就是在1991年修憲之後,兩岸關係便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之關係了。

這樣的答覆,在後來被通稱為「兩國論」,兩國論除了正式宣告打破以往兩蔣時代,將自身視為中國法統,與自認依舊統治全中國的思維以外,也明白地表示,從來都沒有統治過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來宣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多年以後,當李登輝回憶起兩國論產生的背景時,他指出當時是由於情報單位提供之資訊,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想要在1999年10月01日,國慶五十週年當天,片面宣布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訪台時,兩岸將要針對一國兩制進行談判之事,而為了阻止這項計畫,他便在同一年07月抓住時機,提出兩國論,公開宣示台灣不會接受此一國兩制之談判,進而奪下兩岸關係新定位的話語權。

不意外地,李登輝這樣的公開聲明,也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長期滯留在台灣的中國統派族群感到相當不滿。中國政府決定取消汪道涵來台訪問的計劃,同時也全面停止海協會、海基會的交流機制,在台灣的統派組織,也發起了抗爭遊行。

但另一方面,台灣民意對於兩國論,卻是顯示多數為贊成,並且也有許多人公開表態,支持此一論述。同年10月底,李登輝也投書給美國的《外交季刊》,重新闡述「兩國論」之內容。

這不僅是中華民國的政府及總統,首度就兩岸問題對外宣布的新定位,另一方面,在當時艱困莫測的國際局勢之下,面對一個蠻橫不講道理的敵人,兩國論的發表,也變成了守住國家主權的一道底線。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