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708詹冰誕生日】

2023年7 月04日

詹冰圖象詩創作〈自畫像〉

***

【歷史上的今天—0708詹冰誕生日】

詹冰,本名詹益川(Zham,Rhid-Chon),出生於1921年07月08日,新竹州大湖郡卓蘭庄(今苗栗縣卓蘭鎮),為當地的客家人。

詹冰的祖父和父親曾經分別擔任過地方上的庄長及保長,家境小康,而他也很早就涉獵各種讀物,接受文學的啟蒙。後來自公學校畢業之後,1935年,詹冰考上台中第一中學校,這段期間他也開始以日文進行俳句的創作,也曾數度獲得獎項。

1942年,從台中一中畢業的詹冰,父親的勸說之下,前往日本並在東京 #明治藥專 就讀。不過,詹冰對於文學的志趣並沒有就此打消,他依然會在刊物上發表作品,還受過詩人 #崛口大學 的讚賞,也因此更確立他朝著文學創作邁進的志向。

在日本求學期間,詹冰更曾與林亨泰、張彥勳、蕭金堆等人發起過學生社團「銀鈴會」,並創辦詩刊《緣草》。1944年,詹冰結束在日本的修業,返回台灣,並在家鄉成家立業,於卓蘭當地開設藥局。

但這個時候的詹冰還不知道,一場改變正悄悄朝他襲來。

1945年,二戰結束,隨著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這個新來乍到的主政者,忽略掉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事實,將說日語、寫日文視作「奴化」的象徵,以急迫的手段,一方面推行「國語」——也就是通稱為「北京話」的華語,另一方面禁絕日語,也打壓在地母語。

因為這樣的狀況,原本都是以日語來進行對話、書寫的詹冰,突然被迫轉換他所習慣的語言,而必須轉為華文寫作,作為一個作家,他卻面臨到了當時許多台灣籍作家也都會遇到的「失語」的窘境。

在禁絕母語、日語的政策之下,仍然不想放棄寫作的詹冰,只好重新開始學習華語,因此在他的寫作生涯中,留下十多年的空窗期,才又再度開始用華語發表詩作;而原本在日治時期創立的「銀鈴會」,早已在1949年被迫解散,多名成員也被逮補或監控。文字獄陰影的籠罩之下,詹冰的創作一度以兒童詩為主,看似天真,實際上也帶著種種隱喻。

在詹冰的其中一首作品〈 遊戲〉裡面,就以童言童語的對白,來隱喻成人世界的荒謬,寥寥數語,卻字字精妙而不乏幽默。

「『小弟弟,我們來遊戲。
姊姊當老師,你當學生。』
『姊姊,那麼,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她什麼也不會做。
我看──
讓她當校長算了。』」——詹冰〈遊戲〉

1964年,詹冰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等人創立笠詩社,並發行刊物《笠詩刊》;而詹冰的詩集《綠血球》也出版於1965年,在他的詩集後記,他寫道:「追求美的時候,我的血管裡彷彿在流著綠血球。充滿愛的時候,我的血管裡就感覺正在流著紅血球。……詩作的活動上來說,我是比較愛好綠血球的表現。」
對詹冰而言,紅血球是熾熱的愛與熱情,而綠血球是沈穩寧靜的美的展現,呈現出他致力於追求凝練之美的企圖。

除此之外,詹冰更開始以實驗性的精神,在新詩創作上進行大膽的嘗試,例如以文字和圖像結合創作的多首圖象詩。他又從過去俳句創作的靈感,創作所謂的「十字詩」,並在1990年發表〈十字詩論〉,可以說,詹冰是日後「自由句」——亦即以一句話完成詩作的創作型態——在台灣發展的先河。

詹冰於2004年03月25日病逝。事實上,除了在新詩領域有所專長,詹冰也創作小說、散文、歌詞和戲劇,如劇本《日月潭的故事》等,而他也曾和作曲家 #郭芝苑 合作多首輕歌劇,以及藝術歌曲的創作。
大抵上和詹冰同輩的台灣籍作家,幾乎都面臨過政權遞嬗所帶來的,強制且急切的語言轉換,形成一整個世代的作家的困境。

而要能夠克服這樣的困境,重新再提筆書寫,也實在不易。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