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626大島正滿逝世】

2023年6 月16日

照片資料來源:邱文強,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

【歷史上的今天——0626大島正滿逝世】

 

當你打開皮夾,偶然從中掏出一張新台幣兩千元的鈔票時,不知道你可曾仔細查看過,在鈔票上印刷著的兩條魚類插圖呢?

斑斕的花紋,流線型的體軀,牠們就是棲息於台灣高山溪流,珍稀獨特的櫻花鉤吻鮭!作為亞熱帶國家的台灣,唯一一種溫帶性的魚類,更是台灣高山曾經存有冰河的證明,櫻花鉤吻鮭可以說是具備著非常特殊意義的存在,向來也被視作台灣的「國寶魚」。

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牠們的發表與命名者—— 大島正滿先生。

大島正滿出生於1884年06月21日,日本北海道札幌人。1908年,他從東京帝大動物科畢業之後,來到台灣擔任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動物學部長。
 

◾恐懼吧白蟻!大島烏秋的白蟻退治之路

當時,以木材作為主要建材的台灣官署建築,長期以來深受著白蟻侵害之苦,因此大島正滿來到台灣後,也就接下了白蟻的防治與調查工作。

在1909年至1917年間,他與工作團隊發表了數篇白蟻的研究調查報告,在日本動物學界掀起一股熱烈的討論,也使得他本人跟著聲名大噪。之後,他更以成為「白蟻的天敵」自勉,用白蟻的鳥類天敵烏秋(大卷尾)作為自己的別名,人稱「大島烏秋」。
 

◾夢幻邂逅?來自深山溪流的神秘新魚種

在白蟻的研究告一段落後,大島正滿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隨著國際魚類學家大衛.喬登(David Starr Jordan)從事魚類鑑定的工作。

這段時期,他的助理青木赳雄繼續留在台灣進行魚類採集,並且在宜蘭工作期間,從當地駐在所的警察口中獲得一項情報——原來,位於大甲溪上游,泰雅族部落Saramao社 一帶(今梨山)的水域,有一種類似日本鱒魚的魚種。後來,青木更獲贈一條以鹽醃製的此種魚類的標本,並將這個消息回報給人在美國的大島。

1918年,大島正滿回到台灣,經過標本的檢視後,將其繪製成詳細的魚圖,並附上文字敘述,寄給喬登做鑑定。
 

◾Saramao鱒與台灣鱒,どっち?

1919年06月,大島以日文在《台灣農事報》以及《臺灣博物學報》發表新種魚的發現報告,並以發現此種魚類的地點——Saramao社——為名,稱呼它為「Saramao鱒」,學名Salmo saramao。
而在同一年04月,他與喬登以英文共同發表於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期刊 的報告,則是以「Salmo formosanus」來作為稱呼,日語名稱「台灣鱒」。

根據後來學者的推測,是接獲大島報告之後的喬登,認為這是一件震驚國際魚類學界的重要大事,因此改為其冠上國際間所熟知的「福爾摩沙」(台灣)的名字,提升在國際間的辨識度。而因為當時聯絡不便,在04月先刊登出來的「Salmo formosanus」,就率先受到學術界的採用。
 

◾台灣淡水魚之父

1920年,大島正滿以台灣淡水魚的研究成果,獲得東京帝大理學博士學位。
此後,他也持續發表台灣淡水魚的研究以及新種報告,更專門針對台灣魚類從事整理分類的工作。
1965年06月26日,大島正滿病逝於日本,享年81歲。

有關於大島正滿對櫻花鉤吻鮭的研究,事實上還有其他後續。
1935年,大島正滿曾實地前往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進行採集,他得以親自檢視活體,進而把原本單從標本觀察的缺漏與錯誤加以更正。

此外,他也在當地記錄泰雅族部落的風俗與生活概況,包含族人的歌謠以及漁獵的方法等。
同年10月,他將這些記錄整理出版成《泰雅的呼喚(タイヤルは招く)》。

而櫻花鉤吻鮭的學名,後來也因為研究結論的不同,而有過數次更改,最後於1962年正式被命名為「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國寶魚的危機與重生

1970年代,由於台灣山區的開發以及水庫工程的興建,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一度遭到嚴重的破壞,族群數量銳減,甚至當有學者在1980年代進行調查時,赫然發現溪流中的櫻花鉤吻鮭,已剩下不到50尾,面臨存續的重大危機。

至此,保育工作開始積極展開,透過一連串的努力,棲地復育、人工繁殖與放流,又歷經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櫻花鉤吻鮭才恢復到過去穩定的數量。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reurl.cc/2LmAd4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