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624鹿港反杜邦遊行】

2023年6 月16日

【歷史上的今天——0624鹿港反杜邦遊行】

1985年,美國杜邦公司計畫在彰濱工業區投資設置二氧化鈦工廠。他們在同年07月向中華民國政府提出申請,並在半個多月之內就獲得了批准。

二氧化鈦的製造,是經濟部列為十四項高污染的工業之一,而彰化沿海本身是重要的漁場和養殖漁業區,因此有許多當地漁民和相關產業人士,都相當憂慮杜邦的設廠,將會對海域產生污染,進而破壞當地人的生計。尤其在當時,台灣早已經接連發生數起大型化工產業的公害事件,因此民眾對化工廠早已經持有相當的疑慮。

1986年初,在地方人士的發起之下,一場反對運動開始集結醞釀,許多當地學校的老師與學生,自願到各個廟口、村落進行宣傳,講解化學污染的高風險,而早已對杜邦懷有警覺的鹿港鎮民,也紛紛加入連署,共同反對杜邦的設廠,並且進一步申請籌組「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在短時間之內,匯聚成巨大的群眾力量。

1986年06月24日,數百名反對人士以「突襲」的方式,在杜邦舉辦設廠說明會的時候,串連在地組織,號召群眾走上街頭遊行。由於事發過於突然,警察根本來不及攔阻,眾人沿路行進抗議,高喊:「我愛鹿港不要杜邦」的口號,兩旁甚至還有商家燃放鞭炮為他們聲援。

雖然說已經邁入了八〇年代,在解嚴前夕的台灣,各種思想與言論的禁錮越來越鬆動,但整體而言,社會的氛圍依然不比現在這般寬鬆。現今在我們眼中看來稀鬆平常的一場環境保育的陳情,在當時卻已經很有可能觸動到政府當局敏感的神經,而政府也依然可以透過各種管道,防堵抗爭行動的擴散。

面對此等局面,抗爭群眾依然不願意放棄,他們採取了更進一步的動作,突破橫陳在眼下的侷限。

1986年12月13日,抗爭群眾包車前往總統府,高舉著「怨」字標語的招牌抗議,原來,他們是假借參觀中正紀念堂的名義,聲東擊西,同樣以突發的方式展開抗議活動!

現在的我們,可以申請路權,在凱道上聚集抗議,公開對總統做最嚴厲的批判,甚至還可以辦演唱會,然而在當時,總統府前是不能進行聚眾活動的——根據活動的總指揮李棟樑先生的回憶,那時候在場的憲兵已經將步槍舉起瞄準,場面十分肅殺。

1987年03月08日,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在鹿港天后宮舉辦反公害說明會,說明會結束之後,大批的群眾在街頭遊行,準備前往縣政府抗爭,而與半路攔截的鎮暴警方發生衝突,最後還是更改了遊行路線,才免除掉一觸即發的緊繃情勢。

最終,在各方壓力下,同年03月12日,杜邦公司宣佈取消於彰濱工業區的設廠,鹿港鎮民可以說是以「小蝦米」之姿,起而和政府與跨國集團所組成的「大鯨魚」對抗,並且取得了勝利。

對此,鹿港鎮民還到天后宮舉行還願的儀式,在儀式中的〈還願謝恩疏〉提及,「……去歲杜邦設廠事,唯恐毒危生靈,民起反抗。觀強敵壓境,護土維艱,幸有聖母,慈靈赫濯,民有憑依,眾志成城,終勝強敵。」

事實上,趕走杜邦、捍衛家園的,正是自發性團結一心的鹿港鎮民,只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的信念與信仰,或許也正是一路守護著他們的定心丸吧?在台灣,人與土地、人與信仰深深的牽絆,由此似乎也能窺見一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當抗議行動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1986年的夏天,一群台大學生也利用暑假期間,組成了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到當地從事調查、訪談以及資料蒐集,最後整理出版成了綜合報告書,在同年09月發表。

這是台灣的大學生大規模參與社會運動的開端,而也在此之後形成一股風氣,大家開始走出校園,關懷鄉土,也更深入對公共議題的參與。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reurl.cc/2LmAd4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