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610田朝明誕生日】

2023年6 月07日

「伊用伊的生活態度,欲來力行伊家己的主張佮想法。」
——田孟淑於紀錄片《牽阮的手》中談論丈夫田朝明

人權醫師田朝明(Tiân Tiau-bîng)先生,出生於1918年06月10日,台南山上鄉人。年輕時,他曾經到日本留學習醫,畢業於東京醫學院,並在1946年返回台灣。

曾經目睹二二八事件,更試圖參與台南起義行動的他,後來更確立了自己追尋台灣獨立的政治理想,那個時候,他在故鄉台南開設了一間小診所堂關庵 ,也因緣際會和未來的妻子結下了緣分。

1953年,在同姓與年齡懸殊的雙重壓力下,他依舊與田孟淑(Tiân Bīng-siok)女士結了婚,夫妻倆在戒嚴時期成為許多政治犯與黨外人士的重要支柱。

田朝明曾經長期擔任過郭雨新、李萬居等人的家庭醫師,而陳菊、雷震、謝聰敏、彭明敏等人,也都曾經受過他的積極協助。

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許多被國民黨政府認定為「政治犯」的黨外人士接連被捕入獄,緊接著隔年林宅血案的悲劇也接連而至,成為許多人心中永遠難以磨滅的痛。田朝明與田孟淑經常寫信、送餐點或衣物給獄中的夥伴,同時也照料慰問他們的家屬,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民主爸爸」、「民主媽媽」,而田朝明的診所也成為人權工作者及台獨人士的聯絡工作站。

八〇年代的台灣,黨外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他們也不曾缺席。田朝明曾經參與過許多當時重要的街頭運動,包含1986年鄭南榕發起的五一九反戒嚴行動、五二〇農民運動、廢除刑法一百條等,在遊行抗爭的現場短講,激勵群眾,甚至不惜挺身驅逐拍照蒐證的特務人員。

田朝明於晚年中風,臥病在床,由田孟淑照顧,並在2010年03月18日逝世。他用自己的一生,奉行非暴力抗爭的台獨路線,更對獨立運動的緩慢進展與政治人物的妥協表達過深切的失望——然而沈痛的失望背後,難道不正是他對台灣深厚的珍愛與寄望嗎?

而他不凡的生命故事,也被導演莊益增、顏蘭權拍攝成了紀錄片《牽阮的手》。

也許到了八〇、九〇年代才出生的我們這個世代,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由彷彿是空氣一般理所當然,實在難以輕易對那段親身在街頭拼搏的日子感同身受,畢竟那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時空環境。

但讓我們好好再看一回《牽阮的手》!從不畏阻撓的愛情,到一路顛仆向前的台灣民主的進程,那些至深的愛和痛楚,依舊是我們的共同語言;互相將手緊緊相牽的,不只是一對生死與共的伴侶,更是台灣人和台灣這片土地,彼此之間最親密而堅定的羈絆。

「牽阮的手」,是將手牽握在一起,共同走過風雨如晦的黑暗歲月,並且盼望有朝一日,我們終能迎向春暖花開。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